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7

闫文盛以上百万字的长篇散文《主观书》,在山西文坛横空出世,留下了鲜明的文学印记。他那种意识流的表达、国际范儿的书写,带着独特标识和气息的文学况味,迅速打动了一些文坛大腕的心。正如闫文盛所言,他的写作像农民种地一样,踏踏实实每一步都有脚印。2021年年底,他斩获了第四届茅盾新人奖;在此前,还以散文集《失踪者的旅行》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0年卷,并在同年获赵树理文学奖。
与他的交集始于一次会议,加上了微信,后采风又见面畅谈。年轻的他比一般名作家多了份谦逊和活泼,于是略微知道些他的创作故事。10月下旬在省城开会时,得知他曾在运城求学4年,且文学生涯确乎就在运城开启的。于是,有了这篇专访。
晋南校园的厚重文化,牵引着曾经的少年
1978年,闫文盛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霍村。祖父是从山东来到山西的外来户,外祖一家却是地地道道的介休人。齐鲁与三晋的偶遇,造就了平常又不平常的闫文盛。他天资聪颖,从入读小学到初中毕业,全校第一名是他的标识。霍村地处平遥与介休之间,与张兰古镇毗邻,土壤与空气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态,渗入他的基因与骨髓。身为农家孩子,贫寒的生活感受让他早早立志要跳出农门。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去走高考之路,而是考取了山西省水利学校(今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当年,那是位于晋南运城的一所省级中专院校,校区四面环水,是汉朝时韩信讨伐魏豹时留下的魏豹城遗址。古意森森的城墙,波光粼粼的湖水,书法绘画和写作都十分流行的校园氛围,牵引着当年的介休少年,一步步打开了文学大门。
在校期间,闫文盛担任校报《浪花报》主编,深耕诗歌和散文创作。1995年,刚刚17岁的他便在《市场经济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1996年,他又在《中国校园文学》上发表了第二首诗歌。好像要完成“以文而盛”的使命和祝福,他的文学之路悄然在脚下延伸。
然而,诗歌和散文创作虽能喂养心灵,却无法解决吃饭问题。毕业后的闫文盛面临就业问题——从概念上讲,他应该进入水利部门,在水利事业上发光发热,但是,那时的就业竞争已然凸显。对于聪明又勤奋、能写诗文的闫文盛来说,想进入体制内,学历不是通行证,而是一道门槛。中专文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渐渐失去曾经的光华。文凭不硬,家在农村,还要生存,怎么办?1997年,闫文盛在家乡刚创办不久的《介休报》当了一年编辑,随后又在介休煤炭运销公司办公室工作了3年。年轻的心,向往外边的世界,2001年,他去往深圳,在一家文化公司里工作了大半年。
之后,闫文盛回到太原,从《生活晨报》的文化新闻采写与文化副刊编辑起步,正式踏入文学圈。此后数年,他先后在多家媒体供职,一次次选择又一次次放弃,调适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文学像个沉默的伴侣,也像旅途中的拐杖,不离不弃地跟着他。他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用笔书写,一步步向前走。
2008年,他通过太原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进入太原市文联,担任《都市》杂志编辑。那一年,他30岁。此前,他通过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自考,先后取得专科、本科学历。三十而立,他在文学创作、学历晋升、生活职业的路上慢慢站了起来。
2013年夏天,著名作家、《都市》常务副主编杨新雨老师退休后,经时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联副主席、《都市》主编哲夫老师力荐,闫文盛接任《都市》执行主编。彼时35岁的他,已发表200余万字作品,出版了多部著作,斩获了21世纪文学之星、赵树理文学奖等荣誉和奖项。他写得勤奋,也写得踏实,在悲伤和欢欣交织中,写人生、写世界。
在哲学与存在主义之间,捕捉表达的微光
从乡村到媒体,从水校到文坛……闫文盛在文学之路上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无疑有些传奇的成分。
2012年,为支撑家庭生计,他曾在3个月内完成45万字电视剧剧本的改编与创作,同年还一次性通过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考试,并在年底取得文学创作系列的副高级职称(二级作家)。人生就像一场拼争,每个人都在攀登,有的人如履平地,有的人却被生活的巨掌推逼着前行。
在闫文盛心中,世上的事情千千万,与你有关的可能只有一点。在大千世界中,你只做一个点,做到极致,就成了。就像刘慈欣,他在科幻领域的写作,走到了极致,大放异彩。
“在文学写作这条路上走的人,太多了。许多人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写点,最后什么也没有写到最好。‘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适用于任何领域。你在认真前行的路上,要学会选择和丢弃。但只要努力,便终会遇到伯乐。各种境遇、机会不断造就着你,你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为每一个机会做好准备。”这是闫文盛的肺腑之言。
当前,写作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家很多,而现实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闫文盛想要走的是一条突破现实的创作之路。
阅读是作家写作的必由之路,闫文盛也不例外。他读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加缪的《局外人》,读郑体武先生翻译的俄国白银时代作家罗扎诺夫的《落叶》,读卡夫卡、萨特,感悟人类共同的困境,体悟庄子和李白寓言式的写作和表达。在哲学与存在主义之间,他捕捉到了一缕微光。像屈原要问天问地,闫文盛从现实写作转入形而上的表达,精深地解剖自己。而在这个脉络里的写作者并不多。
在读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惶然录》(韩少功译本,又名《不安之书》)时,闫文盛忽然嗅到了一种气息,和自己离得很近的气息。在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时,他又嗅到了那种特殊的文字气息。像李白,像庄子,那种奔涌的文字深流,属于所有人,又稍纵即逝。闫文盛找到了这种气息,沉浸其中奋笔疾书。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AI的到来向专业作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闫文盛认为,AI擅长搜索和整合,而人性的强悍、不甘、洞见、理解、悲悯和情绪,也在与时俱进。这种力量是AI没有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完成被现实逼迫和压榨状态下的爆发。
“短时期内,它也不可能替代人的智慧和情绪。虽然,个人在大千世界中格外渺小。每个人的人生路也是单线性的,但许多科学家都发现,这个世界有一位像造物主一般的存在,他赋予了人类潜力、智力和创造力,这些力量几乎都是无穷的。所以,尽管个体格外渺小,但对人的观察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文学的使命。”闫文盛说。
文学是无用之用,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就像唱歌、跳舞、吹笛子、弹琴,你说它有用吗,肯定在滋润心灵和释放情绪、安顿精神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像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研究具象的东西,而文学家在文学的领域破解生命的密码。带着问题写作,不仅是新闻写作的秘笈,也是文学创作的诀窍。弄清楚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能也是文学表达的终极使命。用文学的角度理解生命,是写作的关键。
“写到深处,文学和哲学、宗教是相通的,会营造一片近乎澄明的天地,让创作者获得永恒的安宁。”闫文盛说。
认真付出的每个过往,支撑人生不断突围
2014年7月,被调入山西省作协文学院从事专业写作后,闫文盛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也有了更多的阅读和学习时间。2017年,他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文学硕士研究生班,并于2020年夏天毕业,取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获评文学创作系列正高级职称(一级作家)。2025年2月25日,他当选山西省作协第八届副主席。
闫文盛读书驳杂,或许是因为早年无书可读,参加工作后购书成痴,“书多到泛滥成灾”,从当代诗歌到国际经典,古今中外无奇不有。他在阅读,也在反思,思考人类的苦难史,反思现代人的困境。每一次内心的复盘,便是写作的过程。
让他横空出世的《主观书》,如今已写了138万字,2019年~2021年间集中出版了《我一无所是》《主观书笔记》《灵魂的赞颂》,而整部《主观书》当是10本书的体量。
“人生有千百种味道,可以滋养人、安定人、和谐人,你能驾驭和理解的味道,却只有一种。”闫文盛像农民一样踏踏实实地写作,也像农民一样踏踏实实地走路。读写之余,他会在公园迈开大步走上万步,这是最节俭、最实用的健身,像寻找人生真谛的经行。
闫文盛说话语速极快,你若不全神贯注地聆听,很可能听不懂,会挂一漏万。对他的印象,不是他飞快的语速、在公众场合说话很少,印象深的反而是他明亮的双眸,透着对世界的敏锐洞察与对文学的赤诚热爱。
从介休黄土地走来,在运城水校遇见文学,在老家县城品尝过就业的不易,在深圳、太原完成一次次入职、告别……闫文盛在人生中完成着一次次突围,在文学写作中记录着一次次洞见和思考。
他从世界经典中找到与自己同步幅的气息,跳起来,摸到了文学圣殿的明珠,迄今坐拥4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作家闫文盛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认真付出的每个过往,都值得!
研究闫文盛的创作,诗歌、散文、小说,都有所涉猎。其作品中的清醒与深刻,像秋风,虽然不凛冽,风过处,却总有落叶飒然,而后边,是一片空灵与静寂。
记者 张建群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