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戏曲中的书生

来源:文汇报时间:2025-11-10

说到传统戏曲中“巾生”,昆曲《牡丹亭》中最著名的“巾生”独角戏就有《拾画》和《玩真》两折。

相貌堂堂、才高八斗的岭南书生柳梦梅,在赶考途中因病借住在杜丽娘葬身的梅花观。某日于观中闲游,在太湖石下拾得丽娘生前所绘之自画像,惊为天人,不断观赏、把玩、渐至沉迷,禁不住呼唤画中美人,与之神交。

作者汤显祖毫不掩饰从《拾画》《玩真》一直到《幽媾》这接连几折戏文中浓烈的情感色彩,却又以神魂取代纯粹的肉身,在虚与实,幻与真之间建构起独特的东方情爱美学。

不独柳梦梅,还有张君瑞、梁山伯、许文长……以他们为代表的书生文人形象,至少在中国传统戏剧领域内形成了一个趋于稳定的美学符号。区别于武生和老生,巾生的表演风格需要将个人的文采与对情感的执着结合起来,才华与痴情构成了这一符号的主要内涵。

才子佳人故事中出现的书生形象,在各种不同的叙事中已经被高度模式化,故而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明面上批评的是说书先生的一本《凤求鸾》,实则是在讽刺几乎所有以才子佳人为主题的戏文。

书生形象虽明显区别于代表政治及道德理想的君子形象,以及代表力量及军事理想的武士形象,但其并没有完全被排除在传统语境对“男性气概”的期待之外,甚至,才子是作为一种相对于“君子”和“武士”的次等身份而被接纳的。

传统戏曲中的才子男主角们被主流权力结构吸纳,与之融为一体,是或早晚的事。

 (《文汇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