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8
□记者 薛丽娟
泰山庙在民间并不少见,但若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可就寥寥无几了。运城市盐湖区的乡野间,就藏着这样一座隐于山腹的国保级泰山庙。
10月27日,车行至盐湖区的上王乡郭村,一方被夯土墙环抱的建筑格外醒目。山门上“泰山庙”三字古朴遒劲,院内便藏着今天要探寻的国保。那座元代大殿,已静静守望了村落近700年,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日升月落与时代变迁。
历史中的庙宇脉络
河东大地留存着不少泰山庙遗存,夏县、万荣等地均有踪迹。古人视泰山为万物发祥之地,又因东方主生,故村落多将泰山庙建于村东高地,取“紫气东来”的吉意。郭村这座泰山庙,亦遵循此俗。
进村问路时,村民的描述与这一传统完全吻合。车刚停稳,记者便见一位大伯牵着孙女从山门内走出,攀谈后方知,他正是此处的文保员王渺狮。
据他介绍,庙宇的创建年代虽无确切记载,但历史可追溯至很早以前,元、明、清三代均有修葺;其之所以能跻身“国保”,主要在于虽仅存大殿,却完整保留了元代建筑的大木构件、斗拱与木柱,是研究元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庙所在以前是村小学,我们小时候就在这儿读书。”1971年出生的王渺狮与一旁的村委会主任庾革命聊着,话语里满是对曾经的追忆。
泰山庙便位于郭村东北的高地上,现在的山门是后期为保护庙宇新建的。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曾对其进行整体修缮,让这座古建重焕生机。
拾级而上,一座古朴庄重的大殿立于平台之上。“大殿两侧的拱形门上写着‘东观’‘西观’,其原本连着一圈厢房。穿过厢房,便是庙内种庄稼和蔬菜的田地。”王渺狮指着不远处的土墙补充,“现在看到的土夯墙,部分就是原来泰山庙的围墙。”
环顾四周,不难想见村民口中颇为可观的规模——原庙宇占地面积达十余亩,除了核心大殿,还设有戏台、献殿、东西厢房等建筑,为标准的传统院落式布局,只是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
“那年旧戏台被拆除,在村中修了新舞台。”老辈人唠叨的过往,旧弦混着新曲,在这方土地上继续着人间烟火。
古建上的匠心独具
郭村泰山庙大殿坐北朝南,以砖砌台基为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覆盖着筒瓦,虽无繁复装饰,却透着一种特有的简洁大气。

大殿古朴
门楣处“高明配天”四字匾额率先映入眼帘。题字笔力苍劲古朴,笔墨间凝聚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
门楣之上,前檐处架着圆木大额枋,枋上施斗拱7朵,蚂蚱耍头风格独特,尽显元代建筑的粗犷。尤其是圆木大额枋呈自然扭曲状,且毫无雕饰,这般豪放形制,即便在古建资源丰富的山西,也属稀有。
最令人称奇的,是殿门前两侧的那对八棱石雕螭龙柱。“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三爪为蛟,你看这柱上的,正是五爪龙。”王渺狮指着龙柱介绍,这是明代重修时更换的构件,柱顶上还留有依稀可辨的刻字,记载其由正德年间解州夏县人士捐赠,“由此也能看出,当年这庙在方圆一带十分有名,规模宏大”。

介绍龙柱
这对螭龙柱,与记者之前在新绛泉掌关帝庙所见的蟠龙柱颇为相似,龙爪下皆抓着一人脸,恰与民间供奉泰山神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更特别的是,它们有着独一无二的设计:前半部分露于门外,后半部分藏于殿内。石龙蟠柱而上,周身云雾缭绕,龙爪紧攥的人头格外醒目。村民代代相传,这是对不孝男女的警示——未尽赡养之责、未传家训之德者,终将受惩戒。虽是民间传说,但这份以信仰教化人心的智慧,早已融入郭村的民风,让“孝”字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深根。

梁上彩绘
这也是泰山神能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原因。相传创世之神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化为四极五岳,其头部便化作了泰山。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象征着生命之源与万物发祥。在古代,先民常将雄伟山岳视为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五岳之尊”,更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历代帝王将其看作国家统一、国泰民安与皇权的象征,百姓则崇拜其护佑之力。
作为东岳之神,泰山神掌管万物始成、新旧相代,更有固邦安民、延年益寿、赐福禄官职的职能,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就像万荣飞云楼所在的东岳庙一样,郭村泰山庙与众多泰山庙均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承载之地,也是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载体。
乡村间的文明印迹
跨进殿内,正中供奉着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塑像,为今人重塑,虽非古物,却仍透着庄严。
抬头望去,元代建筑特点极为明显,梁架豁然展开,整体结构沉稳有力。梁上的彩绘虽历经数百年,依旧线条清晰——飞龙栩栩如生,龙须纤毫毕现,颜色鲜艳得仿佛昨日才绘就,可想当年庙宇初成时的斑斓色彩。

夯土围墙
据说,梁架上留存有多处题记,元至正七年(1347)、明成化十四年(1478)、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重修记录,以及清道光五年(1825)的改建痕迹。正是据此,判断庙宇大殿创建于元代、后世屡次维修改建的历史。
大殿两侧的配殿,分别供奉着关帝圣君与送子娘娘,前者寄托着村民对平安顺遂的祈愿,后者则承载着对家族延续的期盼,皆是乡土生活最朴素的向往。
走出大殿再次回望,竟发现整座建筑沿斜坡而建,完全依托地势打造,却能保持殿内地面平整,这般巧妙的建造思路,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巧思。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从前正殿后方还设有牛马王二祠、药王殿等建筑,殿内曾塑有诸神像、立有石碑,只可惜在岁月变迁中已荡然无存。
如今,院内仍立有大大小小近10通碑刻。碑刻是后期从村中收集而来,所在位置原为戏台,碑文中既有重修泰山庙的记录,也有后土圣母庙的相关记载。这些石碑默诉着过往,满是古庙与村庄的牵连。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八,正是东岳大帝的生日,这天村民都会来此祭拜。”王渺狮告诉记者,东岳大帝主管生死祸福的传说,让村民在敬畏中坚守善恶底线。这与龙柱的警示一样,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村风民俗。泰山庙不仅是精神世界的坐标,更是维系乡土秩序的纽带。
采访当天,记者还偶遇了从江苏苏州来的摄影爱好者严裕忠和郁国荣。谈及为何专程来到这处小众景点,两人对河东大地的厚重文明称赞有加:“这里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密度冠绝全国地级市,我们特意规划了12天时间来探访。郭村泰山庙虽不恢宏,却贴近乡土的本真,这种原生态的古建正是我们想记录的。”
梁架上的彩绘、龙柱上的刻痕、石碑上的字迹……这座古庙的价值,更多在其隐藏的文化密码。那些关于敬畏自然、崇尚孝道、守望相助的传统,是这片黄土地上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久违的秋日暖阳,为土墙镀上暖光,殿角的阴影里,新草正从石缝中钻出。王渺狮带着孙女在院内散步,来自远方的客人在此驻足惊叹,高墙围合间,庙宇孑然屹立,既藏着对天地的敬畏,又盛着村民的烟火日常。
郭村泰山庙的近700年,也是盐湖村落文脉传承的缩影——它曾护佑先民的生计,安顿心灵,如今仍在时光中矗立,印证着它在乡土文化中的分量。这方黄土上的守望,将继续绵延下去。
摄影 记者 薛丽娟 杨颖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