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一句话一辈子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8

王春雷

二十八年前的那个正月,父亲如山中最后一盏灯,在风雪中熄灭了。之后很长一段日子,我活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攥不住风,攥不住光,只攥得住一把彻骨的虚空。

安葬好父亲,我必须返回省城。天漏了一般下着大雨,通往县城的班车断了踪迹,只得步行至曹川镇,等待次日唯一的客车。我从未去过曹川,只能依着零星路人的指点,沿着那条被雨雾吞没的大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天色如墨泼下,雨势更疾,拐弯处,我抬头望见坡顶那粒在风雨中飘摇的灯火,像冥冥中的指引。我横下心,离开大路,手脚并用地扎进路旁一条被荆棘与黑暗填满的小径。

荆棘撕扯着衣服,泥泞企图吞噬双脚。雨水是冰凉的,而奔涌在脸上的,分明是滚烫的泪。当我终于挣扎着爬上坡顶,站在那盏孤灯投下的光晕里时,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泥人”。那间旅社的灯火,在我眼中,竟是那样一种悲欣交集的救赎。那一夜,躺在潮湿的床铺上,乔吉拉德的一句话在耳畔反复轰鸣,如潮水拍打着荒芜的岸:“我要微笑着面对整个世界,当我微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对我笑。”

那一夜,一位迷惘的青年用他全部破碎的悲伤与一个看似虚妄的誓言达成了和解。二十八载光阴流转,那个雨夜的泥泞、荆棘与那盏孤灯,却如同生命的胎记,永远烙进了我的灵魂。自此,每当命运露出獠牙,生活陷入泥潭,那个在暴雨中向着微光攀爬的青年便会浮现眼前。我便学着面对苦难,挤出一个微笑。

一个偶然的机会,命运将我推上三尺讲台,起初只为谋生,后来却意外寻得了安身立命之所。然而,想做一名好老师,远非想象中那般轻松。初登讲台,我那口蹩脚的普通话是学生们公开的“笑料”,每一次范读课文都像一场公开处刑。但孩子们的眼睛是清澈的,他们的纠错里没有嘲讽,只有纯真的期待。我被那善意的微笑包围,只能报以更尴尬而诚恳的笑,然后,从默读开始,继而小声嘟囔,再到如今敢于用依然不标准的腔调诵读。是那些微笑,教会了我勇敢。

为了备好一堂公开课,我可以在周末翻遍十余位名师的教案,将散步的小径当作推敲教学语言的回廊;为吟诵好《沁园春·雪》,我对着唐国强先生的视频模仿了不下三十遍,直到同事闻声蹙眉,自己却甘之如饴。当课堂环节突发状况,我不再慌张,只是微笑着,与学生们一同拆解那思维的乱麻。

再后来,有幸遇见了唐梓钟老师,便有了做语文公众号的心思。于我这般笨拙而不谙技术的人,这无疑是一次重新跋涉。为一幅插图、一段文字,常枯坐至深夜。多少次,两小时的心血因一次误操作而荡然无存。那一刻,我会对着冰冷的屏幕,对自己笑笑:“莫慌,大不了从头再来。”当全校沉入梦乡,我往往是宿舍最后一盏熄灭的灯。而当文章推送,收到诸多陌生读者的暖意时,那无法言说的幸福感,便是生活回馈给我的最舒心的微笑。九年的坚守,自己的公众号尽管不是风生水起,却也在夹缝中倔强地存活了下来。因了平台的缘故,得到名师的点化,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过一些小确幸。

忽然有一天,意外地发现自己的脚丫肿大了,脚上的鞋有点小了。莫言先生曾说:“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的是脚,切莫贪图了鞋的华贵,而委屈了自己的脚。”不适合自己的鞋子,就趁早换一双,及时止损,能使人疲惫的,永远都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人生逆旅,十之八九不如意。若以抱怨相对,人生便是一滩愈陷愈深的烂泥;而当你选择微笑,即便满身泥泞,也能在雨中望见坡顶那盏灯。那一夜镌刻于心的话,用一辈子时间在我身上生长、开花。它告诉我:所谓坚强,不过是微笑着,走向生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