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思念,穿越岁月烟尘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0

□安新明

十月稷山,秋意正浓。手机响起,是朝龙兄发来的微信。

朝龙姓解,年近八旬,稷山县稷峰镇下柏村人,如今随子女定居北京。他曾在稷山县商业局、县人大工作多年,退休后,孩子们考虑父亲年迈,为照护方便,就把他接到北京一起生活,共享天伦之乐。

“新明,我想托你找个人。”微信里,他絮絮地说起要找的这人,其实是他老师钟良臣的后人,“这些年托过好几个人,都没找着。就想要张老师的照片……”

我立即回复:“你问对人了!”20世纪70年代,我在南街村租房,正住过钟老师家的厢房。我的婚事,两个儿子的出生,都在钟老师家院里。现在我也常去南街村,钟老师家里的情况大致清楚,我向朝龙兄回复微信:你放心,一定能圆你这个梦。朝龙兄看到我的回信后,发来开心笑脸。他随后回复:“这几年托付过好几个人都没办成,今天偶然想到你,不知你和钟老师家还有这缘分,这回肯定能成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钟良臣是解朝龙的高中语文老师,在原稷山红旗中学语文教学造诣很高,当年学校几个年轻的语文老师,曾赠送过钟老师一幅题词,称颂钟老师“鲁迅之笔”。

钟良臣是四川自贡人,1955年从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次年分配到稷山的中学。他的语文课是传奇,在讲台上,这个端着搪瓷缸、满身书卷气的南方人,用一口带川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我姓钟,敲钟的钟……”

钟老师由于家庭成分等原因,1956年在稷山成家,与城关17队失偶的薛好亲结为姻缘。薛好亲当时有一女二儿,此后钟老师教学又务农,一家人过着清贫又安详的日子,却始终不曾放下教鞭。有学生记得他吟诗叹道:“四十年来浑如梦……”

可惜是是,1968年,这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染病离世,年仅50来岁。他对学生关爱有加,与朝龙兄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虽经岁月冲击,但情谊深厚。

解朝龙久居北京,钟老师虽已去世50多年,但不管离家多远,时间过去多久,他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历久弥深,从未间断。每逢清明时节祭奠长辈的时候,他也深深地怀念着如同父辈的钟老师。下面是他写的一首纪念钟老师的诗:清明之际,祭祖怀故,感念恩人,不由想起了钟良臣老师。

语文老师钟良臣,原籍四川自贡人。

身材瘦小面微黑,两鬓斑白古风淳。

国大毕业非寻常,文言精到通古今。

一包香烟一杯茶,走进课堂焕青春。

动作到位手给力,表情生动眼传神。

旁征博引穷通理,借古喻今立意新。

有问必答无不可,循循善诱笑语频。

一丝不苟严要求,各项课业批阅勤。

寒来暑往苦奔走,晨至暮归细耕耘。

三年不曾缺一课,爱岗敬业人人尊。

漫漫岁月消磨尽,历历往事记忆深。

自愧难为惊人语,更无华章报师恩。

如今先生早作古,每念及此悔终身。

我细细地读,字里行间都是60年前的课堂情景:我仿佛看见,一个80岁的老人,在北京的高楼里,对着窗外的秋光,一笔一画地写下这些句子。半个多世纪了,他还记得老师端茶壶的样子。

到老师后人家中,其后人听闻此事,浑浊的眼泪滴在颤抖的手上:“几十年了……难得伢还记得!”

老师的孙媳妇明明红着眼圈加了我微信。当她与朝龙兄视频通话时,镜头两边都是泪水。

“解叔,爸爸看了您写的诗文,老泪纵横……”

“应该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虽然没见过面,却觉得特别亲。”

“好好照顾你爸爸,后会有期。”

视频挂断后,我站在钟老师曾经住过的老院里,阳光透过枝叶,映出一弯像极了老师批改作业时留下的红钩。

这个秋天,80岁的学生用一首诗、一份心意,完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鞠躬。师恩如山,不因岁月褪色;真情如水,可越千山万壑。

这,就是发生在稷山县城里,一个关于思念的故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