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7
□邓育秦
城里的月光,洒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间,洒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洒在霓虹闪烁的夜景里。每到暮色四合之时,无数霓虹灯光升起,它剥夺了夜那纯粹的、深邃而宁静的黑。这些近在咫尺的绚丽光亮、不眠的夜空,让人想不起月亮的存在,奔波忙碌中只想把中秋当成一个普通假日。
我小时候住在村庄里,记忆中中秋节的夜晚,月亮总是先从村东头的麦秸垛后面悄悄爬上来。它泛着温润而古朴的光,静静地流淌下来,流过白杨树稀疏的叶子,淌过土坯房低矮的屋脊,最后柔柔地铺满了整个农家小院。坐在院子里,银白的月光洒在脸上,抬头便能看到浩荡的银河,星星多得密密匝匝,亮得闪闪烁烁。不少时候还能看到流星,它总是突兀地出现在漆黑的夜幕里,在夜幕上划出一段越来越亮的轨迹,然后突然寂灭,令人好奇又惆怅。好奇它来自何方,惆怅它如此短暂。
月亮升起来了,母亲让我把家中那张小饭桌搬到院子中央,端出最大的那块从木模中脱出的、包着糖馅带着面香自己蒸的土月饼,用刀切成匀称的牙儿。桌上还摆着几样“稀罕物”:一个咧开嘴露出红籽的石榴,像是憋着一肚子吉祥话;几个青中透红的柿子,腼腆而饱满;还有一小碟红枣,油亮亮地泛着光。在那片朴素的土地上,这便是我们能奉献给夜空的最丰盛的礼物了。
母亲包了一些月饼馍,让我给隔壁的爷爷奶奶们送去。我顶着皎洁的月光,沐着清凉的晚风,在巷子里穿梭来往,邻里间互赠月饼,孩童雀跃。回家祭祀过月亮,我和妹妹一人拿起一牙儿糖馍,迫不及待地咬下去。那香甜,一下从舌尖滚到喉咙。白糖的甜,混杂着芝麻花生的香,是至今任何精巧的月饼都无法替代的记忆。
吃完糖馍,我们便在月光下的打麦场上疯了似地追逐月光,影子被拉得老长。不知谁喊了一声:“看,月亮里有棵树!”我们便齐刷刷地仰起头,在那清晰的阴影里,寻找着嫦娥、玉兔和那棵永远砍不倒的桂树。直到脖颈酸了,玩累了,才各自回家。
我依偎在母亲身边,听她慢悠悠地讲起那个重复了多少遍的故事:“嫦娥啊,想着长生不老,偷吃了药,一个人飞到了月亮上,只有玉兔陪着,多冷清……”我听着,便觉得那月亮上的美人,似乎也没那么值得羡慕了。那时只懵懂地觉得团圆真好,如这月光圆满永恒,静静流淌,将未来凝成诗和远方。夜深了,露水上来,空气里有了凉意,母亲招呼我们回屋睡觉。那轮月亮,便静静地守在东屋的窗棂外,像一只温柔的眼睛。那时候的夜晚,我们沐浴在银白色的月光下,听电线杆上戏匣子里放着阎逢春的《跑城》,那一嗓子“往日走,走不动,今日行走快如风”,莫名就增添了几分沧桑感,感觉月亮是那么柔软,能让人进入一种静而芬芳的境界。
多少年过去,每一次梦中,家乡的月亮,小院里的月光,都让我为之心动。月光里藏着我的童年,月亮上挂满难忘的故事,那夜晚白莲花似的云朵,而今已经成为我遥远的记忆。今晚的月亮挂在高楼中间,我离它很近,又很远。
我遥望楼房上被霓虹灯冲淡的月亮,却想着能照亮整个童年、能让麦秸垛都发出光辉、晒出温度的月亮。那轮最亮的月亮,终究是和母亲的糖馍,一同印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