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3
深秋的古郇,因一场戏曲艺术的盛会而暖意融融。
10月17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2025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戏曲票友大赛,在临猗关汉卿大剧院铿锵上演。
弘扬戏曲文化,点亮时代新声。蒲剧、晋剧、上党落子、耍孩儿……18位票友的精彩演绎,不仅让人们欣赏到“百花齐放”的三晋戏曲瑰宝,更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动绽放。
方寸舞台见真功,票友竞艺展风华。
大赛的节目单,犹如一本微缩的山西戏曲精华录。18个节目,既有历经百年淬炼的传统老戏,也有紧扣时代脉搏的现代新编。

传统戏的韵味,在票友的唱念做打中得以传承。晋剧《三娘教子》中,表演者杨红将王春娥的慈爱、严苛与辛酸拿捏得恰到好处,那句句教诲,唱出了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豫剧《清风亭上》与晋剧《清风亭》同题竞演,虽剧种不同,但都对人伦道德进行了深刻拷问,李正果、赵小红的搭档及张艳红的独唱,各具特色。还有蒲剧《武松杀嫂》里李艾荣诠释的复杂人性,《调寇》中武书兰表现的官员机智,无不显示出票友对传统剧目精髓的深刻理解。特别是辛永华带来的耍孩儿《喜荣归》,凭借独特的发声方法和表演风格,让观众领略了这一稀有剧种的别样魅力。
新编戏的活力,则展现了戏曲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强大生命力。蒲剧《山村母亲》感人至深,孙五贤的表演朴实无华,将一位山村母亲的坚韧与伟大刻画得入木三分。更引人注目的是新编蒲剧《大明廉吏曹于汴》,以古喻今,周文选高亢激越地唱响了清廉自守、为民请命的主旋律,赋予了传统戏曲鲜明的时代价值。
表演形式上,单人清唱靠的是纯粹的唱功,一开口便知有无;彩唱则增添了身段、扮相与表演的考验,更趋近于完整的舞台呈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票友都全力以赴,他们的较真劲儿,赢得了观众最真诚的掌声。
如果说整场比赛有一个瞬间足以成为象征,那一定是6岁的李瑾萱登场的那一刻。当这个来自长治的小姑娘,踩着锣鼓点,气定神闲地唱起上党落子《穆桂英挂帅》时,线上线下的观众都为之一振。
她甜美的嗓音宛若天籁,但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超越年龄的“范儿”——眼神的顾盼、身段的起落、节奏的把握,将少年穆桂英的英气表现得活灵活现。

在这个6岁孩童的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精彩的表演,更是戏曲艺术代代相传的鲜活证据。她那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仿佛一道亮光,穿透了人们对戏曲传承或许存在的忧虑,真切地“点亮了时代新声”。
比赛的尾声,并非活动的终点。更为精彩的“名家助兴”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戏曲名家郑芳芳等纷纷登台,献上各自的拿手好戏。她们的艺术造诣和舞台魅力,让观众大饱耳福与眼福。名家的倾情演出,是对票友活动的最大支持,也是“文化惠民”理念的生动体现。掌声、喝彩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剧场内成了欢乐的海洋。
大赛帷幕终落,但余音绕梁,引发的思考深远。这场票友大赛,其意义远超一场比赛的胜负。它像一个窗口,展示了山西戏曲生态的丰富性与基层活力。“弘扬戏曲文化,点亮时代新声”,这不仅是活动的主题,更是实践的路径。弘扬,在于对经典剧目的悉心传承,在于对各行当、各流派技艺的坚守;点亮,则意味着创新,意味着让古老的艺术说现代话、抒今人情,吸引像李瑾萱这样的新生力量加入,也意味着利用这样的群众性活动,让戏曲重新成为普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诚然,票友的唱念做打,或许不及名家的纯熟精到,但那份源自心底的热爱、那份敢于展示的勇气、那份对地方文化的自信,正是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生生不息的源泉。梨园薪火,已在三晋大地燃起更旺的火焰;时代新声,正从这方舞台传向更远的未来!
记者 景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