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智慧辩证善意

来源:时间:2025-10-22

□记者 王捷 文图

河东成语典故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雕塑

今年中秋节期间,一款印有吕洞宾名字和形象的“狗咬吕洞宾”月饼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有网友称,收到这款月饼:吃了就是“狗咬吕洞宾”,不吃就是“不识好人心”。尽管这只是人们对月饼创意的趣味调侃,但也意外让“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流传千年的典故,成为节日里一番特殊的文化谈资。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人们遇到善意被误解等场景时,经常会使用这句话。而它之所以能绵延至今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正是源于其背后隐含的历史传说与文化深意。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以字行世,唐代河东河中府(今芮城县永乐镇)人,道教全真派祖师,一生遍游各地悬壶济世、教化度人,民间有关他的故事流传极为广泛。在为纪念吕洞宾修建的永乐宫纯阳殿里,52幅壁画生动描绘了他从出生到“得道成仙”再到“救济众生”的一生。其中,就有“狗咬吕洞宾”的场景。

民间关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典故流传着多个版本,《八仙得道传》《韩湘子全传》《红楼梦》等古籍中记载或提及了这一典故,其中与运城相关的版本颇具代表性。这则典故,就发生在河东蒲坂县永乐镇,唐宪宗年间(公元806年~公元820年)。

相传,吕岩未成仙时,有位名叫苟杳的好友,父母双亡,吃住读书都在吕家。吕岩为其娶妻成亲,但提出头三晚由自己当新郎。苟杳虽然不悦,但还是答应了。到了第四晚,新娘抱怨苟杳为何一连三晚都不上床,只读书,莫非嫌弃她。苟杳这才明白,吕岩怕他贪恋洞房花烛而耽误读书,自己这真是“不识好人心”啊。苟杳愈发刻苦读书,确实不负所望,后来登科及第做了官。

没几年后,约在唐宪宗年间,吕家遭大火,家财烬毁,便进京求苟杳帮助。苟杳只管他吃喝,也不提资助盖房的事。吕岩慨叹,人情如纸薄,便辞别怏怏回家。但他刚进村,就发现自己家里焕然一新、美轮美奂,院里却停着一口棺材,妻子跪地大哭。他十分纳闷,妻子看见他还以为诈尸。原来,京城来人盖好房子,又送来棺材,说他在京城病逝。

吕岩忽然心有所悟,自己这不也是“不识好人心”吗!他劈开棺材,发现里面全是金银布帛,还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负心郎,遥送金银盖瓦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苟杳和吕洞宾两人都曾“不识好人心”,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最终成为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这句俗语典故,既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又增添了俚语的趣味性。

无论版本如何,都传递出了相似的文化内核,那就是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以及善意被误解为恶意的辩证思考。这里的“狗”也并非实指,而是象征受认知局限的人,往往难以辨识真正的善意。故事中的互相考验,实则是一种促使对方成长的智慧。吕洞宾的考验让苟杳懂得克制,苟杳的回报让吕洞宾明白施恩不图报的真谛。

吕洞宾和苟杳帮助对方的友善之举,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同时,典故中的“不识好人心”,也让我们懂得,不要让这份善意被“误解”,“好心”是真是假终究会浮出水面,最终成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有力印证。

这一典故历经千年流转,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故事情节,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智慧,里面既有中国人对善意的坚守,也有对人性局限的包容。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不要因为他人的误解而放弃自己的善意,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了解背后的真相,避免轻易下判断。当我们坚持自己的善意,遇事不冲动,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时,就会发现恰是那份独有的“好人心”,构成了社会温暖的底色,成为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连接的正确解法,这或许也是这则古老典故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