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红鹤楼的楹联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1

□何沁学

“闻喜有座红鹤楼,半截插到天里头”。这句民谣是早年闻喜人对坐落在县城南门外的红鹤楼的赞颂。据载,闻喜红鹤楼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后因明末农民起义停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后,邑人翟凤翥力捐首倡并联合士绅共同出资建成红鹤楼,同时建有回澜塔,设立涑水书院。楼后建有“三仙祠”,供奉郭景纯(郭璞)、吕纯阳(吕洞宾)、邱延翰(闻喜人)三位先生,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南有黄鹤楼,北有红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红鹤楼在山西闻喜,黄鹤楼因一首诗名扬海内外,红鹤楼因一副楹联留下美丽传说。

当年红鹤楼楹联:

楼中几阅古今秋,想当年丹翼飞来,放眼都成仙世界;

桥上许多名利客,至此地绿荫深处,回头即是小蓬瀛。

这副楹联通过对闻喜红鹤楼周边景象的描绘及对历史传说和人生感悟的融入,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上联起笔不凡,“楼中几阅古今秋”,一个“阅”字将红鹤楼拟人化,它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岁月的变迁,营造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氛围。“想当年丹翼飞来”,巧妙地引入晋代诗人郭璞得道的传说,“丹翼飞来”给人以神秘而美好的遐想,传说就是因为当年有红鹤栖息于此,让红鹤楼笼罩在一层仙境般的光环之中。“放眼都成仙世界”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仙境之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下联现实写照:“桥上许多名利客”,将视角从历史传说拉回现实,描绘出桥上熙熙攘攘、为名利奔波的人群,与上联的仙境形成鲜明对比。这桥指县城南门外的古石桥,亦称可良桥,是明嘉靖元年知县张问行招集僧人可良慕建。此时有一种心灵感悟,“到此地绿荫深处,回头即是小蓬瀛”。“绿荫深处”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涑水曲曲如带,两岸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岸洲交错,是远离名利喧嚣的一方净土。“回头即是小蓬瀛”,蓬莱和瀛州都是传说中的神山名,又是神仙的住地,传说在渤海中。这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暗示人们在忙碌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不妨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的宁静,会发现身边的美好,如同仙境一般。

上下联通过“古今秋”与“名利客”“仙世界”与“小蓬瀛”等对比,将历史与现实、仙境与尘世、宁静与喧嚣进行鲜明对照,突出了作者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和对追逐名利行为的反思。全联营造出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古亦今的意境,既有对神话传说的浪漫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让读者在欣赏楹联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红鹤楼是当年闻喜城南一景,其“鹤楼晚照”是闻喜古八景之一。此楼的修建运用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营建理念及手法,期盼乡邑平安,祥瑞昌隆,希冀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据说当年闻喜城南如砚,澜塔如笔,涑水如墨,涑水书院的学子们在古曲沃尽情放飞希望和理想。从红鹤楼和回澜塔始建的1630年起,28年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秋试戊戌科孙承恩榜(主考),闻喜就出了崔尔仰(邱村人)、宁世旋(裴村人)、赵宪鼎(行村人)和王钟灵(东姚村人)一科四进士,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很少有的。后来,这里也成为闻喜中学(1916年成立)的旧址,是辛亥革命后山西省第一批成立的县立中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