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剪刀”+“画笔”,巧手勾勒幸福日常

——探访农民画画家王新娥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9

在2025年运城市“绘梦田园·共庆丰收”农民画艺术展上,一幅幅色彩绚丽、内容活泼的农民画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而在这些参展作品中,就有“半路出道”的王新娥的作品。今年60多岁的她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却用一把剪刀、一支画笔,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倾注在一幅幅鲜活的作品中。从自家窗户上的窗花,到画展上的农民画,她用双手勾勒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晚年。

与艺术温柔相遇

“我从小就喜欢看村里各家各户玻璃上张贴的红窗花,这些窗花一出现,过节的气氛就出来了。”回忆起与艺术的初遇,王新娥的眼里都是笑意。

在闻喜县小王沟村长大的她,童年记忆里最鲜亮的色彩,就是窗户上贴的红窗花了。没有人教,她就自己琢磨。找一张红纸,对折几次后凭着感觉剪一些简单的花样,虽然图案简单,却藏着她最纯粹的快乐。

“新娥,帮我们剪个‘龙凤呈祥’吧!”随着手艺渐渐熟练,她成了村里的“剪纸能人”,逢年过节或村里谁家办喜事,村里人就会拿着红纸找上门。她也从不推辞,握着剪刀的手在红纸上灵活翻飞,不一会儿,一对对寓意吉祥的喜字、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朵”便跃然纸上。“看着大家拿着我剪的东西笑得开心,我也特别高兴。”她说。一张小小的窗花,连接着乡里乡亲,更联结着她与艺术的缘分。

2020年,王新娥随女儿来到盐湖区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妹妹介绍认识了一位老师,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农民画”。“我对画画一点都不懂,拿起画笔都手抖,只能先照着老师的作品一点点去模仿、练习。”她说。那时的她对“色彩”“线条”等绘画专业术语一窍不通,甚至连基本的构图都不会。

为了学好农民画,王新娥成了最勤奋的“学生”。没有专业画板,她就把底稿贴在窗户上,借着自然光描摹;买不起颜料,她就用最普通的水彩慢慢调颜色;她还养成了随手记录的习惯,外出时看到不同形态的树、盛开的鲜花、劳作的村民等,都会用手机拍下来,回家后细细琢磨,把这些素材融入自己的画作。

就这样,从最初一年只能画两三幅的“模仿期”,到现在能“心里想什么就画什么”,她用了4年多的时间。几年来,她带着创作的多幅作品去参展、去参赛,不少作品还入选了山西省农民书画展。

用画作留存记忆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最熟悉的就是村里的生活,我的画里也全是村里的人和事。”王新娥的农民画,有着鲜明的“乡土印记”——彩色的炕围、热闹的乡镇集市、田地里劳作的村民、挖药材的老人,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画面,都是她记忆里的乡村模样。

在她看来,农民画不仅是艺术,更是“留住乡愁”的载体。她的作品《快乐的星期天》,画的是年轻时朋友们在村里摘柿子的场景:会爬树的人敏捷地攀上枝头,不会爬树的人在树下踮着脚指挥,画面里满是快乐。“现在的小朋友可能都没经历过这些,我想把它画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以前的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乐趣。”

“比如画这幅《乡村集市》时,我会先定个大框架,然后边画边添加细节——买菜的大婶、卖糖葫芦的小贩、牛羊市场里的吆喝声,还有健身器旁聊天的老人,这些画面就像在我脑子里演电影一样,一点点呈现在画里。”王新娥说,这幅耗时20天完成的作品,还被人称赞是“乡村版清明上河图”。而在《金秋十月》里,寓意丰收的南瓜、年年有余的鱼、生活红红火火的石榴等挤在一起,把丰收的喜悦尽现画中;《新村合并庆联欢》则记录了老家小王沟村的新面貌——路灯、卫生所、农业合作社、村委会、冬暖夏凉的窑洞,还有载歌载舞的村民们,这幅画还被一家美术馆收藏,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新变化。

“老师曾说过‘画画不求完美,只求圆满’,对我来说,能把我看到的世界和生活真实地画出来,我就满足了。”王新娥说,她的幸福很简单——握着画笔时的专注,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还有别人看到她的画时露出的笑容。如今,她的画作不仅成了自己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更成了传递乡村文化的桥梁。

记者 杨颖琦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