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6
□记者 王捷 文图
景桂枝及其新作《中条峰峦》
近日,以中条山抗战历史为背景,再现中条山及平陆儿女抗日御敌事迹的长篇小说《中条峰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
谈及创作初衷,该书作者、我市作家景桂枝(笔名墨迪)的眼神里依旧满是动容。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她用了6年时间,多次走访、辛苦收集抗日史料,用心用情将其倾注笔端,终让这部作品付梓出版。
一份责任,用文字铭刻历史
凤凰城,平陆过去的老县城,位于中条山脚下,是景桂枝出生的地方,也是景桂枝笔下主人公所生活过的地方。
她说,自己是一个“妥妥的中条山人”,从小在中条山的山沟里种田、爬坡、捡麦子、割猪草、拾柴火。中条山与华山遥遥相望,与黄河比肩同行,她儿时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头枕中条山,脚蹬黄河边”。这让她对故乡、对中条山都有一种特殊情结。
自幼喜爱读书写作的她,曾编撰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平陆卷》,出版过长篇小说《憨憨女婿》,也发表过《梦中的故乡》《美丽的天鹅湖》等散文。之所以想要创作这样一部大部头书籍,还得从10年前说起。
“10年前第一次读到《白鹿原》时,见到作品中提到了中条山,但具体是什么样,笔墨却很少。那时我就有一种疑问,为啥不写写中条山的情况呢?”她说。
中条山不只是景桂枝的故乡,更是红色革命老区,有许多革命英烈在这里为保卫国家付出了巨大牺牲。然而,与长白山、沂蒙山、大别山、太行山、吕梁山等耳熟能详的山相比,中条山却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
为探知这一红色老区曾发生的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她广泛打听,搜集到了县党史研究室整理的资料,翻看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英雄跃然纸上,让她惊叹。他们在国家处于生死关头挺身而出、顽强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她。
“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发生在那些山里的抗日英雄故事介绍给世人,人们了解了那里的英雄,也记住了那里的山,这是文学作品发挥的光彩与能量,也是故乡给予文学人的特殊情感和责任担当。”她说,她也希望用有血有肉的文字,把中条山上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书写出来,让世人了解英雄、铭记历史,让英雄精神激励人们、光昭后代。
六年深耕,走访调研用心塑造
景桂枝决定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英雄人物与历史故事有机融合起来。但在此过程中,她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要把中条山的抗战历史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需要靠人物活动发展情节来一步步推进,仅靠几个英雄故事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
她将小说的起点选在了故乡凤凰城,“史料中记载,很多革命志士都是从凤凰城走出的,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曾经留存的残垣断壁、城墙城门,我仍记忆犹新”。创作初期,如潮水般的思绪让她经常写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写不动了她就出去走走,跟老一辈或同辈大哥大姐聊聊凤凰城的故事,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总会让她瞬间打开创作思路。
仅用半年时间,她就构建好了作品的框架,写出了一尺多厚的初稿。家里没有打印机,在北京的女儿就让她把书稿寄过去帮她打印,她怕快递丢失,特意把书稿装进行李箱带到北京。虽然女儿帮她打了几个章节,但她怕耽误女儿工作,就建议女儿给她买台电脑,教她打字。
一开始她一天只能打一点,慢慢地越来越熟练,直到把书稿全部输入电脑。她不断精雕细琢用词用句,常常为了一个细节,夜里几度起身修改。在电脑前,眼睛发涩、视线模糊是常有的事。
后来,景桂枝回到平陆,得知有一部《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便立刻辗转联系,拿到了这本丰厚的资料,一研究就是整整两个多月。“这对我的创作帮助很大,让历史故事的脉络更加清晰、更加丰富。”她说。
为了进一步弄清抗日地点的具体位置和周围环境,景桂枝40多天考下驾照,买了一辆小电动汽车,多次实地考察、走访知情者。荒郊野外道路狭窄、荆棘丛生,她的车身被划出道道伤痕,印刻下了那段岁月的不凡。
在她看来,重大事件必须认真考证。中条山中部的几个阵地,从东到西的排序,史料中不清楚,她更不知道具体位置。为了准确性,她多次上山,跋山涉水寻问当地村民,每发现一个历史信息,她都会欣喜若狂。
仅西北军三十八军四十六旅突围路线和日军炮阵,景桂枝就考察了5次,并亲自徒步行走当年的路,认真查看当年日军炮阵的方位。东山考察第十一次反扫荡的战场,黄龙寨考察地下党秘密开会的地方,沙口滩追忆死难烈士,老县城寻找深埋在泥沙中的七孔桥……还有望原村、岳家庄、洗耳河、莲花台等地方,遍布了景桂枝的足迹。尽管回来时她总是满身泥土,但她心里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永远铭记,让中条精神代代传
为了塑造好各种人物,景桂枝还同中条山抗日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秦邦道一同考察东山红色地点,还向运城市作协原主席李云峰多次请教,与特级教师王明珠多次推敲扉页内文。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她都非常感动。平陆县委宣传部、党史办,县档案局、县文旅局,以及市、县两级三晋文化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作家协会等单位和组织,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这些都让她铭记于心。
半年构建框架,5年多修改完善,景桂枝常常废寝忘食、彻夜难眠,甚至都瘦了好几斤。其间,她用了40本稿纸、30盒笔,还用坏了两台电脑,驾车在山上跑了无数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淬炼和提升,这部60余万字、融合史料与人物故事的小说,终于于今年9月问世。
每每想起中条山上发生过的抗战故事,景桂枝都感慨万千。“正因为有这些不怕死的英雄,才牢牢严守住中条山防线。”景桂枝说,彼时,日寇在中条山滥杀无辜、罪恶滔天,但中条山人民始终不屈,我党坚持敌后战场,除汉奸、打炮楼,顽强与日寇斗争,牵制日军不得跨过黄河,最终保住了潼关,保住了西安,保住了大西北。
同样让她感动的,还有中条山人民舍生忘死为我党军队送弹药、救伤员、送水送粮、带路送情报。“军队为村民修路修渠、耕种收割,教娃娃识字办学校,这种军民鱼水情的关系大大增强了抗击日寇的力量,保证了中条山防线的牢不可破。”
“有人说:‘你费这么大力气,花这么多钱,拼着命要把这本书写出来,究竟为了啥?’我说:‘为了让世人了解咱中条山,了解咱运城,了解咱平陆,了解生咱养咱的这片土地。’”她说。
景桂枝以肩头的责任和深情的笔触,打捞中条山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山河留痕。她希望这本书能感染更多读者,一如中条抗战精神代代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