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蒲剧唱到了大新疆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25

■卫文英

天山脚下,九月的新疆已然有了几分凉意。土墩子农场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临猗县援疆支教的张明霞老师正调试着视频设备,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涌进教室。

“老师,今天真的能见到‘蒲剧皇后’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扯着张明霞的衣角问道。

张明霞点头的同时,思绪也一下子飘回到两个月前……

那是七月的尾声,从乌鲁木齐出发的列车上,暑期回运城探亲的张明霞挤在硬座车厢里,窗外是绵延不绝的戈壁滩。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她百无聊赖地刷着抖音,忽然一条留言跃入眼帘:“武老师看到了你的抖音视频,想和你通电话。”

武老师?莫非是那个从小听她戏听到大的武俊英?那个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的著名蒲剧艺术家武俊英?张明霞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的手微微颤抖着,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就一小会儿时间,手机真的响了起来。

“小张老师,你功德无量呀!我要感谢你,你把咱们的蒲剧带到了新疆……”

电话那端的声音温婉动听,带着熟悉的乡音。张明霞捂住嘴,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车厢里嘈杂的人声仿佛瞬间远去,她只觉得像是在做梦——那个在收音机里听了30多年的声音,此刻真真切切地在耳畔响起。

回到运城老家,张明霞一刻也等不及。8月5日,她独自驾车前往武老师在中条山夏县泗交的家。山路蜿蜒,天公也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可她一点也不害怕,心里揣着一团火,像个离家多年的孩子急切地想要见到母亲。

当武俊英开门迎她时,张明霞又一次湿了眼眶。眼前这位著名的艺术家丝毫没有那些腕们星们的架子,她亲切地拉着张明霞的手,嘘寒问暖。那温柔的语气,让半年没回家的张明霞顿时感到暖意融融。

“我在新疆教孩子们唱蒲剧,想让他们开开眼界、欣赏欣赏咱们家乡的戏,没想到学生们都很喜欢听。”张明霞说道。

武老师慈祥的眼中闪着光:“是啊,艺术离不开人民。这些年我下乡演出,常常看到老百姓对蒲剧的热爱。你能把蒲剧带到新疆,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呀。”

……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将张明霞拉回现实。视频接通了,屏幕那端出现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是武俊英老师。

“新疆的娃娃们,你们好呀!”武老师笑着招手。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武奶奶好,武奶奶好!”

武俊英先从蒲剧的历史讲起:“咱们蒲剧啊,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是晋南人民的精神食粮……”她讲得生动有趣,时不时唱上几句示范,并讲解了“俊英腔”的艺术特点。孩子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生怕错过一个字。

最精彩的环节到了,武俊英开始教唱《苏三起解》的经典唱段“青丝里的情丝”。她一句句地教,孩子们一句句地学。虽然嗓音稚嫩,调子也偶有跑偏,但那份认真劲儿,透过屏幕感染着每一个人。

“青丝带身边,见发如见苏三,莫道关山隔,千里共婵娟……”童声与武老师的唱腔交织在一起,跨越了三千多公里的距离,在新疆的教室里回荡。张明霞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收音机学唱的情形。那时她也是这般年纪,也是这般痴迷。

课程接近尾声时,武老师突然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唱首儿歌《小松树,快长大》吧!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热爱戏剧,全面发展,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话音刚落,她清澈的嗓音便缓缓流出:“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新枝丫,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

这简单的儿歌经武俊英唱来,竟有了别样的韵味。孩子们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眼睛里闪着光。张明霞知道,这歌声里藏着武老师对边疆孩子的期望与牵挂。

由于互动热烈,本来40分钟的课硬是拖了好几分钟才结束。课后,武俊英心中无比感慨,自言自语:“这个空中课堂,真是戏剧进校园的很好方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再遥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学生那么认真地听戏学戏,一定不会影响功课,唱戏产生的快乐心情,能够促进学习。”

孩子们围在张明霞身边,兴奋地说个不停:“老师,武奶奶唱得真好听!”“我学会了那句‘青丝带身边’!”“下次还能不能再听武奶奶讲课?”

张明霞笑着应答每个孩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武俊英老师曾经急切赶路几十公里送戏到病榻前为高龄老人清唱的故事,想起这位艺术家年演出超过200场的坚持。五十载从艺生涯,武俊英真正践行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人民”的理念。

今天,借助现代科技,这种理念得以跨越山河,传到祖国最西北的角落。蒲剧——这朵地方味浓郁的艺术之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竟然在新疆的校园里绽放出新的光彩,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正所谓:艺术之美没有地域之囿;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更广范围的。

窗外,天山雪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出教室的孩子们仍在哼唱着刚学的蒲剧唱段,稚嫩的嗓音里承载着古老的韵味。张明霞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文化的河流从来不畏路途遥远,只要有人搭建渠道,它就能流向任何渴望的土地。

蒲剧名家与新疆娃娃的相遇,在9月15日这一天,成为土墩子农场学校最美妙的记忆。而这条通过空中课堂搭建的文化桥梁,将会让更多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的沃土上。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