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从“四好碑”与“风雨竹”看关公的人文修养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4

□贾玉祥

关公“四好碑”

提起关公关老爷,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他忠义仁勇的精神品格,成为华夏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准,被誉为“万世人极”;他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的盖世武功威震华夏,被尊为武圣人。然而,对于关公的文化水平人们却知之甚少,史书和小说中也少见描述,在历代众多研究关公文化的学者中,也似乎无人去研究关公自身的文化。其实,关公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战将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具有很高文化素质、文韬武略、文武双全的人物,他的文才一点也不逊色。目前,仅遗存在世的“四好碑”和“风雨竹碑”,就是最好、最有力的证明。

“四好碑”如今镶嵌在运城中心城区凤凰南路关王庙献殿北内墙的下方。这4块不大的长方形石碑上,分别刻着“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12个篆书大字,传说是关公在荆州时,为教育子女而题写的。石碑上部还分别刻有“汉寿亭侯篆,宋朱文公赞”及其4句四言解读点赞诗句:“读好书——百圣在目,千古在心,妙者躬践,敖者口吟”“说好话——莠言虚妄,兰言实杯,九兰一莠,驷追不回”“行好事——圣狂路口,义到关头,择行若游,急行若邮”“做好人——孔称成人,孟戒非仁,小人穷冬,矩人盛春。”

“四好碑”虽然只有4句话12个字,但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既是对子女的要求和期盼,也是关公一生立身处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呈现。宋代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读解和点赞,更使其意义发挥到了极致,影响更加广泛深远。“四好碑”虽均为篆书,但每句话的风格和每个字的形态各有特色,别具一格,句句质朴大气,字字飘逸俊秀,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四好碑”从内容到书法均堪称大家手笔,可见关公的文才并非一般。

保存于许多关庙中的“风雨竹碑”,是关公精通文墨的又一例证。关公以其匠心独运的构思、精湛的绘画技巧,用极为简单的笔墨勾画出了在风中和雨中,竹枝竹叶相互交叉、疏密有致的美妙姿态。其叶又各自组成了两句含义深刻的五言诗句,“风竹碑”上的诗句为:“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雨竹碑”上诗句为:“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如此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相映,意境无穷。

据传“风雨竹”是关公在离开曹营时所作,以画隐诗,以诗言志,表明了他追随刘备匡扶蜀汉社稷的决心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从”风雨竹”的绘画技巧和所寓诗的立意来看,其造诣之高深,古往今来都称得上是孤品、绝品。时至今日,“风雨竹”的拓品亦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在人们的印象中,关公上学的历史史书并未有记载,除暴安良离家出走后又是南征北战、东打西杀,似乎也很难有坐下来学习的时间。但关公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因而才有了关公秉烛夜读《春秋》佳话的代代流传。关公也不可能只读《春秋》一本书,诸子百家的书他应该都会去读,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成就了关公的文才,故明代大儒吕柟在《嘉靖刻武安王集序》中高度点赞关公“资禀之高,学问之正”,可见关公有高深的文才并非随意推断,只是没有留下著书立说,我们难以知其全貌而已。但“四好碑”和“风雨竹碑”的传世,我们便可以从中一叶知秋,看出关公文才的锦绣。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