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9
在河东大地的市井巷陌间,一座名为“惠芳剪纸传习基地”的庭院里,红纸翻飞如蝶,剪刀游走似笔。这个由民间剪纸艺人李惠芳创办的文化空间,正以非遗为媒,编织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图景。
李惠芳的剪纸生涯始于童年。母亲剪窗花的声音是她最早的摇篮曲,红纸屑铺就了她的艺术启蒙道路。数十年间,她将河东大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刀尖,从生肖图谱到八景长卷,从民俗故事到现代生活,一把剪刀剪出千年文脉。最让她欣慰的,是看到孩子们举着稚嫩的“福”字说“要把传统文化贴进心里”。
2023年,李惠芳将自家小院改造成剪纸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这里既是技艺传承的课堂,又是文化交流的客厅。墙上的作品从传统窗花到创新装置,诉说着剪纸艺术从民间技艺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中国剪纸艺术可追溯至汉代,当造纸术普及后,这门“镂空艺术”便在民间生根发芽。河东剪纸作为黄河流域的代表,以粗犷中见细腻、质朴中透灵动的风格闻名。其图案多取材于农耕生活:麦穗象征丰收,石榴寓意多子,双鱼代表吉祥,每一刀都镌刻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的期许。
在运城,剪纸不仅是年节装饰,更是生命礼仪的见证。新生儿满月时剪“长命锁”,婚嫁时剪“龙凤呈祥”,丧葬时剪“二十四孝图”,剪纸承载着河东人的人生记忆。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这项“指尖上的非遗”正式走向世界舞台。
李惠芳的剪纸基地,恰似一座文化立交桥。暑期里,孩子们在“非遗小课堂”上折纸、构图,将童真剪成生肖;银发族在“夕阳剪纸班”中重拾热情,75岁的张奶奶笑称“剪纸让手不抖了,心活了”;企业团队通过合作完成剪纸长卷,在协作中领悟“慢工出细活”的智慧;亲子家庭在周末共剪窗花,让传统文化成为亲情的纽带。正如李惠芳所言:“剪纸是手艺,更是心境。每一刀都要敬畏传统,每一幅都要贴近生活。”
从市井小院到文化地标,李惠芳用半生坚守证明:非遗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流动的活水。当剪刀与红纸相遇,传统与现代便奏响了和谐的文化乐章。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每张剪纸都是生活的诗意注脚。河东大地的剪纸故事,正以最鲜活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记者 杨洋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