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壮哉,义臻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8

赵战生

关公文化,可以说是“硬核”。

不朽关公,造就了关公文化。这面猎猎飘扬的文化大旗,首先在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东,独树一帜,冉冉升起。三晋为之欢呼,举国为之振奋,寰球为之惊喜。经过一番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直言谠论:

我尊敬你们的这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国人敬奉关公,习惯于把他当作一种无所不能、无远弗届的超自然力量。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加封,由侯而王,而帝,而神,其心思只有一个:希冀关公施展神威,保佑江山永固,世袭罔替。极力推崇下,庶民百姓一呼百应,争相筑宇修庙,泥塑金身,虔诚祷告关公显灵,护天佑民,造福当地,惠及子孙。

那么,关公文化的要旨究竟是什么?忠义千秋,乾坤正气,超群逸伦,万世人极,只是臻誉的溢美之词,并非其不朽精神的“硬核”。而真正冰清玉洁、价值连城的,则是其精诚所至赢得人心的“信义”实践。

古圣先贤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关公正是以“信”立身,以“义”行世,故而彪炳于世,成就了直行大道,教化万民的“关公文化”。实在说来,这比他手中威风八面、纵横无敌的青龙偃月大刀,还厉害十倍、百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样笃定信义,一诺千金,取信于人,行走天下的。

情系贫民 拔刀相助

当年关羽练得一身好武艺。他立志闯荡江湖,行侠尚义,打抱不平。尚未走出乡梓解良,他便遇到了同乡韩守义的难堪之事。韩老汉中年丧妻,受尽辛苦,将独生女儿抚养成人。女儿贤淑达理,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老汉择善而从,早已名花有主。

解良城里有一恶霸,名唤吕熊,闻“香”而至,仗其财大气粗,欲摧花折柳,霸占为妾。韩老汉气愤不过,将吕熊告至县衙。没承想,那端坐大堂之上,竟是一个贪赃枉法的狗官,只收受了吕熊几十两贿银,便反责韩家抵赖婚约,喝动堂威,将韩老汉打出大堂。老汉呼天不应,告地无门,一路跌跌撞撞,回到客栈,掩门大哭。

此时,关羽恰好也在此客栈歇息。闻得号啕,敲门问询。韩老汉哭诉了满腹冤屈,关羽不由义愤填膺,答应一定为他讨回公道。面对如狼似虎、恶仆成群的吕熊,单枪匹马的关羽,并无多大胜算。但为了兑现承诺,他毅然夜闯虎穴龙潭,手刃了怙恶不悛的吕熊,为韩守义父女除掉了心头大患。

桃园盟誓 信义为先

落泊涿州,有幸遇见刘备、张飞,志同道合,桃园三结义,奠定了关羽人生的大转折、新走向。此后,无论是聚是散,居荣遇挫,他都表里如一,恪守初心,铭记誓言,不忘兄弟情谊,共扶天下安危。

徐州战败,刘备精锐尽失,自顾不暇,落荒青州,投奔袁绍。关羽独守下邳,孤掌难鸣,被困土山。曹操仰其仁勇,恤其势危,只围不攻,派张辽安抚劝降。关羽自知大势已去,仍心系兄长,不肯屈膝归顺。后在张辽的再三劝慰下,他才约定“三事”,归汉不降曹。

说是“三事”,其实最要紧的就是一条:暂栖曹营,但知刘备下落,应允他辞别而去。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曹操放下汉丞相的大架子,礼贤下士,待关羽不薄:不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还根据关羽的喜好,赠送他赤兔宝马、绿锦战袍。曹操手下谋士成列,战将如云,可从来无一人享受过如此礼遇。这岂止是“不薄”,简直就是“礼之上宾”了。

再来看当时的局势:刘备徐州新败,难成气候,无奈只能寄人篱下,形似仰人鼻息的“流亡人主”;而曹操身膺汉丞相,兵强马壮,威震四方,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矫诏朝堂。两相比较,显而易见,犹若天壤。关羽闯荡江湖,久经风云,对此天下大势,心里岂不明白!可他身在曹营,又被曹操参封为汉寿亭侯,而心心念念的,仍是当年对天盟誓的结义兄弟。时人赞其“心昭日月,大义参天”,由此可见一斑。为了当初的一句誓言,他视一切荣华富贵为无物,高官厚禄为浮云,只把“信义”二字,珍藏心底,永世不移。

跪地求情 英雄相惜

俗语云: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膝下有黄金。大凡人生在世,荦荦大端,屈膝跪拜方为大礼。尊父母,敬天地,觐帝君,谢师恩,祀大神,此为“五尊”,三叩九拜,礼仪至隆。

关羽一生,横刀立马,叱咤风云,膝下“黄金”,从不轻示于人。但在下邳的白门楼上,为了挽救张辽的性命,他却破天荒,向手执利剑、杀红了眼的曹操跪地求情,使张辽躲过死劫,刀下余生。

张辽,字文远,知书达理,骁勇善战,本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大将。吕布兵败被缚,曹操在白门楼上处置战俘,首先斩杀了临死不屈的高顺、陈宫,又在刘备的怂恿下,缢死了反复无常的吕布。面对血淋淋的刑场,张辽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一边斥责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一边大骂曹操为“国贼”,并借昔日“濮阳火烧曹营”之事,当面羞辱,曹操气得七窍生烟,拔出佩剑,要杀张辽。

目睹眼前情景,关羽深为张辽的浩然正气所折服,不由情动于衷,惺惺相惜。只因了这一长跪,曹营新添了一名勇冠三军的虎将,“三国”战史上多了一位不可或缺的风云人物;对于关羽来说,则是在不同营垒,交结了意气相投的知心朋友。

关于关羽“跪救张辽”之事,《三国演义》第十九、二十回特铺设桥段,作了精彩演绎。当然,这并非空穴来风,《三国志·张辽传》本有所记:“太祖(曹操)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刀下留情 义释黄忠

在风起云涌,刀光剑影的三国争战时期,各路诸侯手下的大将各怀绝艺,名垂典籍,骁勇善战之将更是林立,比比皆是。“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这可不是一句儿戏。看他手起刀落,斩华雄、诛文丑、劈蔡阳、败庞德,莫不使敌酋胆战心惊,陡生敬畏,谁还敢冒死与之争锋?

然而,长沙太守韩玄麾下的老将黄忠,在关羽兵临城下“战长沙”时,却不顾年届花甲,敢于拍马舞刀,向关羽挑战。两人挥舞大刀,各施神威,你来我往,大战百余回合,难分胜负。

次日再战。关羽欲使拖刀之计,忽见黄忠马失前蹄,将其掀翻倒地。关羽打马趋前,用刀背摁住黄忠,说:“我看你也是个英雄,决不乘人之危!快去换马,再来厮杀!”

第三日一大早,关羽出阵挑战,黄忠换乘出城。又战三十余合,黄忠诈败,回马便走,关羽紧追不舍。只见黄忠挂刀取弓,连声弦响,却不见矢镞飞来。关羽心中迷惑,莫不是老将力竭拉不开弓?还是袋囊已空,无箭可射?他正思量间,黄忠已驻马吊桥之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不偏不倚,正射中关羽的头盔。他这才明白,黄忠如此这般作秀,纯粹是为了报昨日不杀之恩。

再说黄忠回城后,韩玄怒其不射关羽,纵敌退去,喝令将黄忠斩首。幸亏魏延挺身而出,率众哗变,斩杀了韩玄,救下了黄忠。自“长沙之战”后,黄忠、魏延华丽转身,黄为西蜀“五虎上将”之一,魏则紧随其后,成为“第六虎”。

本来偏居一隅,兵微将寡的西蜀王朝,能一战而胜,攻克长沙,且一石二鸟,意外获得两员虎将,实乃大幸。若探寻取胜根本,当属关云长的守恒“义理”,他的“义释”,得到了黄忠的“义报”,铸造了“战长沙”的辉煌。后世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礼赞不绝,各个剧种将此情景搬上舞台,数百年盛演不衰。

怜香惜玉 义拯貂蝉

提起貂蝉,许多人耳熟能详。她不仅是“三国”天下第一美女,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媛”之一。相传,她喜欢焚香拜月,与月共语。溶溶月光之下,袅袅香雾之中,愈显其娉婷多姿、仪态淑贤。月神自叹不如,躲进云层不肯露面。人们惊艳,争传其有“闭月”之容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许因为貂蝉实在太美了,故万众瞩目,使她成为觊觎者明争暗夺的尤物,甚至被利用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让我们姑且从貂蝉的身世说起。

貂蝉,本名任红昌,系山西一村姑。时逢动乱,诸侯争霸,兵燹四起。她随流民涌入太原,机缘巧遇王允,拜其为义父。王允对这位天赐义女钟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

东汉末年,王允官至司徒。他看到西凉枭雄董卓入京,倚仗其义子吕布骁勇无敌,横行无忌,祸乱朝纲,自己却无力治乱,不免整日忧心忡忡,以泪洗面。

一日,王允独坐后花园,正苦思除凶之计,忽见貂蝉翩然而至,不由眼前一亮,生出一箭双雕之策:让貂蝉深入虎穴,离间董、吕,使其反目成仇,互相残杀,以灭其焰败其势。若此“美人计”果然成功,元凶必除,朝纲必举,天下必安。他把自己的满腹心事和盘托出,貂蝉心领神会,慨然应诺为义父解忧,为家国弭患。

王允先把貂蝉献给董卓,卓见色心喜,如醉如痴,意乱神迷;又对吕布诉苦,言其如此,并非本心,实出无奈。吕布本是见利忘义、轻佻反复的小人之辈,原想自己年少英武,理当独占花魁,不料却被董卓老贼横刀夺爱,搅黄了美梦,不由妒火中烧,连连发恨。

凤仪亭上,天赐良机,吕布不顾一切,调戏貂蝉,不料却被董卓撞个正着,“父子”由此翻脸。董卓失去臂膀,独木难支,不久便一命呜呼;吕布则欢天喜地,携貂蝉奔往徐州。

下邳兵败,吕布死于非命,曹操留下了绝代佳人。有谋士献策,建议把貂蝉赐与关羽,一来让他沉溺女色,乐不思蜀;二来使刘备、张飞心生忌怨,关系破裂,难以抱团。曹操觉得有理,依计而行。岂料关羽守志如常,拒不接纳,曹操尴尬无奈,下令将貂蝉处死。

得知消息,貂蝉惶恐不已,大哭不止。关羽不胜其烦,斥之曰:“尔先侍董卓,又悦吕布,一女二夫,名节丧尽,人所不齿,还哭个什么!”貂蝉含泪言道:“妾以清白之身,委质二贼,只为除凶安国,保全黎民,无功也罢,如今怎么反倒成了罪人!天理何在,道义何存?”

关羽闻言,不由心生恻隐,问貂蝉打算何处安身。她表示欲隐居山林寺庙,削发为尼。关羽颔首赞许,遂让她穿上军衣,混杂在巡城军伍中趁夜出城,直把她安全护送到前山净庵寺,让她在那里礼佛诵经,安度余生。

计高一筹 义收周仓

在遍及全国的许多关帝庙里,仪态威严的关帝坐像旁,总站立着一个肩背大刀的黑脸大汉,这人便是与关公生死不离、如影随形的义士周仓。关公威震华夏,义薄云天,士庶咸敬,妇孺尽知;周仓扛刀扶鞍,不计祸福,无畏艰难,唯关公马首是瞻,虽未入正史,百姓却盛赞其义,口口相传。

据稗文演义,周仓系西汉所置大阳县(今山西平陆县)人。东汉末年,宦官乱政,朝廷窳败,官逼民反,爆发了黄巾起义。周仓不堪忍受土豪劣绅欺凌,投身起义队伍,成为一名下级军官。黄巾军被扫灭后,他流亡到卧牛山上,纠集十里八乡的无业游民啸聚于此,当上了官军莫之奈何的绿林头领。

这天一大早,哨探回营报告,说有一队车仗正从山下路过。周仓见有大买卖撞上门来,急忙点齐喽啰,朝山下奔去。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关羽。他见有剪径强人挡道,也不搭言,举刀就砍。周仓接招,只几个回合,便被打下了马背。他就地一滚,又翻身上马冲了过来。关羽见他豪气纵横,不惧生死,也算一条好汉,便不忍取他性命,只对他说:“我看你力气蛮大的,咱不如比试力气,看谁抛掷得远。”周仓自恃力大无穷,欣然应诺。

关羽微微一笑,捡起一根稻草,让周仓先扔。周仓运足气力,猛地扔了出去,却只有几尺距离。关羽则举起一捆稻草,没用多大劲,就扔出了十余丈远。周仓不服,大叫说:“你耍心眼。一根稻草太轻,俺有劲使不上,这回不算!”

看到地上有几只蚂蚁搬家,关羽说:“那咱就比看谁能打死蚂蚁吧。”周仓抢先撸起袖子,一掌拍下去,不料手掌生风,把蚂蚁全都扇跑了,一只也没打着。而关羽只伸出一个指头,就把几只蚂蚁全捏死了。周仓后悔自己太过鲁莽,一边直拍脑门,一边大喊:“你只说打,没说可以捏,还是不能算你赢!”“那咱就比捏劲吧。”关羽说着,拿出一个鸡蛋,仍然让周仓先捏。周仓把鸡蛋握在手心,却怎么也捏不破。关羽说:“看我的吧!”他只用两根手指轻轻一合,鸡蛋就破碎了。

看到关羽如此精明神奇,周仓心服口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口称愿意鞍前马后,为关羽扶镫扛刀……

尽管这只是流传于民间的逸闻趣事,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关羽智勇双全的人格魅力。义收周仓,关羽慧眼识人,如虎添翼;对周仓而言,则是弃旧从新,步入了人间正道。诚如史家所言:“合则双美,离则双伤。”

忍辱负重 兄弟释疑

却说关公半路收了周仓,护卫二位皇嫂车仗,径往汝南寻找刘皇叔。一路风雨无阻,颠沛直行。

这日行至古城,听说张飞逐去县令,在此招兵买马,积草屯粮,气焰嚣张,无人能挡。关公闻言大喜,急遣周仓去叩叫城门。谁知张飞闻报,心中火起,随即披挂持矛来迎。

《三国演义》描述:“只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便叫:‘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飞喝曰:‘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关公曰:‘我如何无义?’飞曰:‘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拼个死活!’”

尽管二夫人揭开车帘,备述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苦寻兄长的实情,张飞只是不信,依然恶言相加,拒纳关公一行入城。

就在此时,忽听几声炮响,一彪人马绝尘而来,为首大将,正是扬言要为外甥秦琪报仇的蔡阳。原来,数日前关公在抢渡黄河关口时,守将秦琪不知好歹,隐匿舟船,强行拦截,被关公手起刀落,斩于马下。蔡阳自恃身勇,不顾曹丞相“放行”的将令,特地赶来报仇。

张飞不明其中缘由,误以为是关公预设的援军,遂冷笑一声,紧闭城门,站在城门楼上观望,伺机而动。关公一行栉风沐雨连日奔波,早已人困马乏。见蔡阳追至,又遭张飞误解,只好抖擞精神,打马迎敌。

战未几合,蔡阳胆怯,正欲勒马转回,被关公瞅准机会,一刀劈于马下。张飞亲眼看见关公斩了蔡阳,这才相信关公丝毫未变,还是原来的“二哥”。他急忙打开城门,恭迎关公入城相叙。

人生在世,情感最为复杂。面对强敌,不畏邪恶,不惧凶残,敢于亮剑,方显英雄本色;而历经艰险,不改初衷,却被亲者误解,最为不堪。关公凭空遭受此等尴尬,仍恪守信义,不怒不怨,不矜不伐,真乃心无俗尘的耿耿大丈夫也。

垂怜孤老 宽宥恶少

《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关公保护两位皇嫂赶往汝南,一路颠沛,备尝艰辛。一日正行走间,忽遇狂风大作,大雨滂沱,行装尽湿。远远望见山道旁有一处庄院,匆忙赶去避雨、借宿。

庄内一长者出门迎客,自称姓郭名常,世居于此。安顿客人歇息后,他自去后屋宰羊置酒,以尽地主之谊。主宾开怀畅饮,直至黄昏时分。

忽见一少年风风火火,引数人入庄,径趋草堂。郭常对关公说:“这是我的儿子,又去打猎了,方才回家。”关公见那少年体格尚强健,随口称赞了几句。不料郭常却老泪纵横,诉说苦衷:“我只生此子,本想耕读传家,他却不务正事,整日游猎,真辱没祖宗,活活气煞人也!”关公安慰说:“方今乱世,若武艺精熟,亦可立身扬名,报效国家,怎言不幸?”郭不住摇头叹息:“孽子不识大体,难成大器,终是我的一块心病,真让人担忧啊!”闻听此言,关公亦欷歔不止。

是夜五更时分,忽听后院马嘶人喊,乱成一片。关公提剑去看,只见郭常的儿子倒在地上,自己的仆从正与庄客厮打。关公问明,原来是郭常的儿子伙同庄客,企图盗马,却被赤兔尥蹶踢倒。关公不由大怒,正欲挥剑击贼,却被赶来的郭常挡在面前,替儿子告饶。他不忍见其断了香火,老来无靠,遂对劣子申斥了一番,收剑入鞘。

次日,郭常夫妇出来拜谢关公宽宏大量,不杀劣子,不绝老郭家香火之大恩。关公令把其子唤出,当面教训,谁知那厮早已遁出,溜之大吉。关公也不计较,收拾好行装,又去赶路。

行至一座无名山前,只听一声哨响,从山上冲出一队人马。为首者头裹黄巾,大叫:“吾乃天公将军张角部将,专在此杀富济贫,快留下赤兔宝马,放尔等逃生!”郭常之子亦在一旁狐假虎威,大呼小叫。关公不由冷笑一声,喝道:“无知狂贼,想要打劫,先问俺关某这青龙偃月大刀答不答应!”那黄巾头领素闻关公非凡,有美髯、赤兔宝马、青龙偃月大刀“三宝”,于是又问:“你若真是关老爷,那你的‘美髯’何在?”关公扑哧一笑,解开须囊,一绺长髯飘然胸前。那人见果真是遇到了关老爷,下马纳头便拜。郭常小子见大势不好,急忙抱头鼠窜而去。

事情很明显,这一出是郭的儿子导演的,没想到弄巧成拙,差点赔了老本。关公明白了事情原委,也不作深究,任由那小子落荒而逃。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历史上,关公与曹操交集甚多,每次相遇,总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诚可谓一对机缘巧遇的欢喜冤家。

当初,董卓从西凉起兵入乱京师,袁绍集十八路诸侯,在洛阳城下发起讨卓之战。关羽请缨杀敌,南阳太守袁术蔑视其仅为小小弓手,喝令“打出”。曹操见关羽英姿勃发,气宇不凡,遂不顾非议,上前为之缓颊。于是,这才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卓然战功。可以说,如果不逢曹公“说项”,就没有关羽人生出镜的第一个辉煌。

徐州兵败,刘备流亡,只身投奔青州袁绍;张飞气短,窜入芒砀山中做了山寨大王。关羽独木难支,被困下邳土山。曹操恤其忠勇,不忍追杀,只围而不攻,派张辽前往,婉言劝降。

关羽无奈归顺,曹操礼遇甚隆,待之如上宾,且上书朝廷,赐封他为汉寿亭侯。当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执意要去追寻刘备时,操不仅未强行阻拦,还赠送印绶、绿袍、赤兔宝马,壮其行色。为了使关羽千里无碍,安全出境,他还派出快马,传令一路关隘“放行”。只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故而发生了许多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其实并非操所希望看到的情景,大抵是后世文人的增色创意。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以弱克强,火烧艨艟,大败曹军。曹操捡得一条性命,率少数残兵败将,逃离血与火的战场,落荒来到华容小道。

诸葛亮算定曹操兵败如山倒,必然不敢退行大道,这里是他逃脱的必然选择。为了生擒曹操,诸葛亮拟选一员大将,把住山口,守株待兔。关羽立下军令状,请缨担当重任。

一场好戏拉开了大幕。

曹操在此生死关头,与关羽不期而遇,实乃不幸之中的大幸。他以败示弱,以泪乞怜,以往日的恩惠,勾起了关羽的无限情思。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眼前这位曾有恩于己的曹孟德,如今却是水火不相容的敌酋,两国交兵,岂可纵敌?再说,自己已在军师面前立下军令状,若顾念旧恩,空手而归,如何向军师交代?

关羽正踌躇间,忽然又见张辽狼狈不堪,夺命而来。他不由心生怜悯,勒转马头,背对手下军士大喊一声:“四下摆开!”众军听令,让出道路,眼看曹之残兵败将,争相逃命而去……

华容道,像一通千年不倒的碑碣,记录了魏武帝人生转折关头的危殆与难堪,镌刻着关公知恩必报、虚怀若谷的人格力量。

往事悠悠,信义煌煌,它不仅成就了绝伦逸群、亘古不朽的关公,更架起了人们择善而从、心心相印的金桥,成为龙的传人凝聚爱心、共铸辉煌的巨大磁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