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8
在绘画艺术中,每幅作品都熠熠生辉、光芒独蕴。而关公,这位巍然屹立于中国历史与文化巅峰的“武圣”,始终是丹青笔墨中最为恢宏,也最撼动人心灵的永恒主题。画家裴学懿,以精湛的技艺与独到的艺术视角,在关公题材创作中铸就非凡成就。作为民建中央画院画师、山西省民建书画院副院长、山西省美协会员,他数十载如一日深耕艺苑,以“威武雄壮、传神写意”的笔墨语言,将关公贯穿千古的忠义精神,淬炼为跨越时空、熠熠生辉的艺术符号。
自幼结缘关公
步入裴学懿画室,静谧中弥漫淡淡墨香。书架整齐排列,典籍琳琅,奖杯与证书静立其间,见证艺术征程;墙边画作墨色氤氲,宽大的画桌上宣纸轻展,笔砚俨然,仿佛时间在此放缓脚步,唯留创作的气息流动。画室一侧,《五虎上将》水墨长卷几乎占据整墙——关公横刀跃马,战袍迎风,目光如炬,气贯长虹。
裴学懿出身书画世家,自幼便喜爱翻阅《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有时还会临摹连环画中的人物。“生在关公故里,长在关公故乡,我从小就对关公情有独钟。”6岁时,他便在作业本上用铅笔画关公,虽笔触稚嫩,但关公的英雄气已在他心中生根。随年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绘画是自己的所长与所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为河东的部分刊物绘制过封面与插图。
21世纪初,裴学懿作出一个重要决定——赴北京画院深造。在石齐、王明明、杨延文、王文芳、李小可、王培东等名师的指导下,他的艺术视野不断拓展。其间,他依旧专注于画关公。“老师告诉我,你画关公和别人不同,因为你生在关公故里,听着关公的故事长大,最是了解关公。”这句话让他坚定了画关公的专业道路。“那时我主要画关公的生平,因为我崇拜他‘忠义仁勇’的精神,这是做人的底线,也是生活中该践行的准则。”
传承关公文韵
关公文化的影响力深远而广泛。它不仅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深深扎根、代代传承,成为无数人心中敬仰的精神象征,即便在遥远的海外,也能时常见到关公那庄严肃穆的雕像,它们矗立在异国他乡,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忠义故事。
裴学懿曾被誉为“关公国画第一人”。他笔下的关公形象威武雄壮、气势磅礴,造型更是传神至极,每一处细节都精准地捕捉到了关公的神韵,用笔自然而飘逸,每一笔都仿佛是随心而动,却又恰到好处;线条流畅,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关公的英武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画关公穿红袍,这红袍在国画中常用朱砂色来绘制,朱砂色不仅有着吉祥寓意,更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裴学懿解释说。
曾有一届关公文化节,20多家媒体各自来到运城,探寻关公文化的根源。其中,有7家电视台走进了裴学懿的家。面对镜头,他当场挥毫作画。“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关公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裴学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难掩激动。此后,他便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关公题材的国画创作中,深入挖掘关公精神的内涵,力求将这一伟大的精神通过自己的画笔传递给更多的人。
2012年,运城市邮政局发行了上万套“武圣关公”专题系列珍藏册。该系列收录了40余幅作品,生动描绘出关羽生平的重要节点,如“关公出世”“拜师学艺”“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封金挂印”“过关斩将”等。画作通过细腻的人物肢体语言,将角色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张飞举杯尽显豪迈之气,关羽和刘备则举止庄重、恪守礼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024年11月初,他与韩周太、贾跟家两位艺术家携手,在山西美术馆展出了三人书画联展。此次展览规模宏大,展出作品150余幅,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智慧,吸引了全省一大批观众前来观赏。
“我打算把关公的生平重新画一遍。”裴学懿坚定地说道。在他看来,自己之前的作品虽然也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还未能完全展现出关公“忠义仁勇”的气势。“不管画什么,都要有‘势’,这种‘势’就像一股强大的生命力,能给人以生气、活气、灵气和强烈的冲击力,让观者更好感受到关公的伟岸。”
对于五虎上将、桃园结义、古城相会等经典系列,裴学懿都计划重新创作并展出。“《五虎上将》所体现的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当今社会,人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共同面对各种挑战。”他强调道,“画关公并非我的最终目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传承其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搭建文化桥梁
裴学懿在画关公的过程中,从来不打底稿。“画画,凭借的便是那第一印象,对第一印象的精准捕捉以及深刻的立意,必须直接且纯粹地呈现在画纸之上。”每一次提笔前,他都会静静地伫立在画案前,眼神深邃而专注,陷入沉思:究竟该如何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关公那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威武之态?又该如何巧妙地传递出关公“忠义仁勇”这四字所蕴含的深厚精神内核?“画关公,其实本质上也是在描绘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是在画自己的心灵”。
当遇到画到一半却深感不满意的作品时,他依旧会坚持完成。完成之后,他并不急于收笔,而是再次铺开画纸,重新提笔,在前者的基础上,精心地丰富每一处细节,力求让画面更加生动逼真,深刻地深化人物的神韵,使关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感慨:“我以前画的关公和现在画的关公,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全身心的体验、反复的琢磨以及精心的塑造过程。画得越精细入微,人物的神韵就越丰富饱满。”
在他看来,有些画家容易把关公画得呆板僵硬、毫无生气,关键原因在于没有用心与关公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连接。“你想要精准地表现关公的何种神态,你的内心就必须与之高度契合。倘若没有这种心灵的契合与共鸣,就无法刻画出真正鲜活、灵动的关公形象。”
裴学懿也格外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十几岁时,他便在工地做工,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凭借着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开始为人画像。他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每一个人的面部特征,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和刻画各种人物形象,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没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作为支撑,没有长期的磨炼与沉淀,是绝对画不出有生命力、有感染力作品的。”
裴学懿用半生的时光,诠释着关公精神的当代生命力。他的画笔,勾勒出一位威震华夏的武圣形象,更构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关公的形象在他的笔墨中愈发鲜活,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着文化的光芒。
记者 赵卓菁 实习生 续思颖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