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跨越千年的盛会

——从隋代解州庙会到关公文化旅游节沿革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8

张锟

一年一度的关公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3日在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开幕,今年是第36届。回顾36年的峥嵘岁月,第一届至第六届以“关公庙会”的形式展现,从第七届开始每年一个主题,深挖关公精神,以各种形式传播关公文化,提升了运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极大促进了运城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笔者收藏有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物资骡马交流大会”宣传画一张,尺寸为75厘米×53厘米,时代特征显著,以宣传的口吻介绍了活动内容,活动的时间为重阳节,历时20天,规模大,业务范围广,既有工业产品,也有农副产品山货药材等,还有各路名剧轮流演出,解州招待所为与会客商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宣传画显著位置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三大件”,是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左上角关帝庙的“气肃千秋”牌坊,为点睛之笔,为我们揭示物资交流会与关帝庙的渊源。

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解县志》载,陈隋时,解州建起关帝庙并举行祭祀活动,小商小贩开始前来做生意。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设州治,庙会有了具体时日,豫西、鄂北的马帮,甘肃、内蒙古的驼队等纷纷应时而至。历经宋、元、明,到清代乾隆年间,解州庙会与河南百泉庙会齐名,一年两次,会期一个月左右。根据1987年出版的《运城市志》上的描述:“旧时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九月九,关帝庙前酒肆林立,商贾云集,文人骚客,多游于此,蒙古的皮货、马匹,四川的药材,湖北的竹木器具,浙江的丝绣绸缎,景德镇的瓷器等四方货物云集。进出马帮络绎不绝。叫卖声此起彼伏,市场上人声鼎沸,月余不衰。庙会期间,常有三台戏班助兴,热闹非凡。”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中,关帝巡城的活动始于宋徽宗年间,千百年来,形式几经演变,会期不变。2006年(丙戌年)农历四月初八,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中断80年的“关帝巡城”得以开展和延续,这是关公忠义精神的传递和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农历九月初九的庙会,则演变成为20世纪90年代关公庙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祀活动虽然中止,但庙会旧制依然沿袭,“山南岭北,人担马驮,聚散一地,土特产红枣、药材、杈把、扫帚一排一溜,比比皆是。国营商店、供销社设帐搭棚,羊肉泡馍,独特吃食漫街遍布,热气腾腾,市场繁荣,交易兴隆”。直至1977年,当时流行“社会主义大集”,买卖独家经营,庙会关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运城的集市和庙会渐次恢复,1987年版《运城市志》记载“1980年先后恢复了解州、霍赵、陶村等12个农村集市和下段、墩张、社东等12个古庙会,并组织关帝庙、舜帝庙等5个物资交流大会”。从解州庙会到物资交流会,这一传统得以传承,重新焕发生机。宣传画上的“三大件”与“气肃千秋”牌坊并存,既有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活印记,也延续着庙会与关帝庙的血脉联系。

1990年首届关公庙会的举办,又为这份传承注入新活力。今年,迈入第36届的关公文化旅游节,也早已从“庙会”形式升级为年度主题文化盛会。它不再只是物资交易的平台,更成为深挖关公精神、传播运城文化的窗口,让千年关公文化跨越地域与时空,既守护着历史的根,也助力运城走向更广阔的对外开放舞台,实现了从传统民俗活动到现代文旅IP的华丽蜕变,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