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7
卫世新 杨建义 孙春旺
晨起展卷,墨香沁人。由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董事长蔺涛大师与作家李云峰耗时十年携手打造的文旅精品图书《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近日正式出版。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绛州澄泥砚的制作技艺在书中被巧妙转化,成为承载山西117县文化基因的立体文本。
为了这部作品,蔺涛大师率团队十年磨一剑,踏遍山西117个区县,甄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故事,以新绛汾河湾澄泥为材,手工雕琢117方主题砚台。每方砚台规格统一(长24cm、宽15cm、厚4cm),以蟹壳青、虾头红、鳝鱼黄为色,质地细腻如玉,发墨而不损毫,堪称“文房重器”。作家李云峰牵头,联动山西11个地级市及117个区县作协,依据砚台雕刻图案,创作典故、传说、红色革命等题材作品,将山西历史与现实融入笔端。新绛诗词楹联学会更集全体会员之力,为127方砚台(含10方特制砚)配撰对联,打造“砚联交融”的精品,彰显河东楹联独特魅力。
该书55万字,“一县一名砚、一砚一名联、一图一名文”,将127方形态各异的砚台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不仅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践行,更是一场以非遗为着力点,推动地域文化传播的范式变革。
《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一书,实乃蔺涛大师以十年光阴为刻刀,于三晋大地上雕琢的非遗文化丰碑。“一县一砚”的构想,如星罗棋布,将山西百县风物凝为方寸;“一副名联”的点缀,似画龙点睛,令千年文脉在砚池中苏醒;更兼众多作协名家的妙笔生花,终成“砚纳山河气、联载史书魂、文传匠人心”的三绝奇书。
蔺涛团队在传承古法“采泥、澄滤、制坯、雕刻、烧制”五道工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砚台形制的束缚,将砚台从单纯的文房用具,升华为文化叙事的载体。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形式堆砌,而是基于材料特性与工艺逻辑的文化重塑。运城关帝庙的忠义之气,通过浮雕云纹生动呈现;平遥古城的市井繁华,于砚池布局间自然流淌;五台山的禅意空灵,借砚台肌理得以传递。每一方砚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文化符号的精准转译。
在创新过程中,制砚团队构建起独特的“三度空间”创作体系:从地理维度,汲取县域地貌特征;于历史维度,凝练文化标志符号;在精神维度,抽象地域性格特质。这种三维创作思路,让每一方砚台都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芯片。而作家以文字解读这些视觉符号的过程,便形成了砚台与文本的互文对话,构建起立体的文化阐释系统。
书中构建的“双螺旋”叙事结构,更展现了地域文化表达的创新潜力。11位市级作协主席、117位基层作协主席的在地化书写,与砚台的视觉叙事交织成一张经纬交错的文化图谱。这种创作模式突破了传统地方志的单向记述,形成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的复调共鸣。大同作家笔下云冈石窟的传说,与砚台上的飞天纹饰相互印证;吕梁作家讲述的碛口商帮往事,在砚台的商道纹路中寻得物质依托;临汾作家笔下的大河神韵,将砚台上“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阔景象再现;新绛本土作家李福云聚集绛州文化名城风韵,将其凝聚于绛州名城砚、龙兴塔砚、弟子规砚之中。
在内容架构上,创作者匠心独运地设置了“历史层”“传说层”“现实层”三重叙事空间。阳城皇城相府所散发的儒家气韵、介休寒食节承载的民俗记忆、右玉“走西口”蕴含的拼搏精神,这些不同时空维度的文化元素,在方寸砚台间实现了统一。这种层叠式的文化呈现,既保留了文化记忆的真实性,又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通过这种集体创作模式,原本零散的地域文化记忆被系统整合,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山西文化基因库。每一方砚台及其配套文本,恰似一把开启地域文化密码的钥匙,引领读者在砚墨交融间,完成对三晋大地的文化探寻。
这部作品开创的“非遗+”模式,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创新范例。砚台作为文化载体,其物质形态具备文创产品属性,配套文本则构成内容IP。这种“器物+内容”的双重属性,打通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当游客手持承载当地故事的澄泥砚,旅游体验便从单纯的景观观赏,升华为深度的文化沉浸。
这种创新实践,对乡村振兴具有启示作用。当雁门关远去的鼓角争鸣、新绛龙兴塔蕴含的神秘等,都借鉴“一物一故事”模式时,就能构建起县域文化品牌的矩阵。这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路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的诞生,标志着山西非遗保护进入3.0时代。正如蔺涛大师所言:“我们烧制的不是石头,是山西的魂。”这部著作不仅承载着山西117个区县的历史密码,构建起一座可触摸的“三晋文化基因库”,更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推动非遗传承、守正创新与文旅结合的重要成果。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终身名誉会长郭海棠称赞道:“该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将山西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贯穿古今,也将成为三晋大地又一部传世之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