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6
祁世坤
位于古蒲州的鹳雀楼,历史悠久。作为一处雄楼景观,诗家登临抒怀,这就有了唐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是在日落西山时分,登楼眺望黄河东流而去。其实,蒲州鹳雀楼前,黄河是自北向南流,到了潼关和风陵渡,则折向东北,到了三门峡,向东直流而去。诗人目光顺着水流方向,意图望见黄河入海的情景,那是一种诗意的向往。为什么会欲穷千里目?因为是落日余晖中的远眺,转瞬间则是“暝色人高楼”,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诗人此时急切心态可以想见。联想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还是夕阳西下时,诗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王之涣此时是“白日依山尽”,白日已经没于西山,看见的只有太阳的余光或为晚霞。尽管此诗富涵催人奋进的哲理,但此刻诗人也许会陡生一种好景不长看的悲凉心绪。对此我想,诗人要是在清晨登楼,目随黄河东流而去,以观想象中的朝阳出海图景,这时的心情定然会是意气昂然、心潮澎湃。想到这里,我顺着这个思路,试着改写诗的前两句为:红日出海曙,黄河奔东流。“红日出海曙”是化用唐初诗人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其意是说,诗人早游春望,目之所见,海面上云蒸霞蔚,一轮朝阳喷薄欲出。此时的江南早春,杨柳发芽,已现鹅黄柳绿。诗人观望或为想象中的海上日出景象,那又当是一种何样的壮怀激情。诗人王之涣还有一首写黄河的诗,即《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集异记》载,开元年间诗人与高适、王昌龄在旗亭饮酒,恰遇伶人唱曲宴乐,唱到三人的各一首诗,以得票多少画壁为记,王之涣的诗名列第一,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此诗后被明人推为“盛唐绝句的压卷之作”。诗人想象万山丛中,有着一片散乱民居的玉门孤城,其景象已够荒凉冷寂。此关正处西北荒原大漠,依心理上的感觉远望,正如诗人李白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可以说是“远上白云间”了。羌人又称西羌、羌族,羌笛吹奏的杨柳曲,曲调哀伤。玉门关春风不度,虽说节令是春天了,却还不见杨柳发芽,没有一点春的讯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如王维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和阳关一样,都是唐时的边关。这是一首边塞诗,其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悲壮苍凉的情调。联系诗人的两首黄河诗,可以说,不是悲壮,就是感伤。登楼一首,似乎就是后者,有感于此,我曾经赋诗一首《登楼抒怀》:
雄楼拔地临水湾,俯瞰大河波浪宽。
远上白云通银汉,直下东溟入浩烟。
也应朝阳观出海,不只落日望依山。
盛世登楼赋新意,放歌极目向明天。
清晨登楼,层楼更进,目之所及,黄河波涛滚滚,来自天边,是天河之水的下泻,一泻千里万里,直向东海奔去。登高远望,是想看黄河入海,看朝阳出浴,自觉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这是盛世登楼,是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讴歌今日,向往更加美好的明天,这也就是诗意的终极所在。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