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巡礼国保单位 感受关公文化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1

在关公故里运城,崇义尚忠的精神血脉深植厚土,星罗棋布的关帝庙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忠义文化的千年回响。这些关帝庙宇跨越时空,以不同的地域风貌与历史叙事,共同绘就了一幅跨越山河的图卷。让我们循着历史的痕迹,逐一探访这些承载着民族精神符号的国保圣地吧。

来到盐湖区解州镇五一路,就望见了“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的巍峨殿宇。解州关帝庙相传建于隋初(589),现存主体为清代建筑。庙宇坐北朝南,布局沿袭了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制,占地达7.3万余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俯瞰 

庙区从南至北主要由结义园、正庙组成。结义园坐南朝北,园林式布局,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二十七年(1762)增修,原名莲花池,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结义而改名结义园。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分砥柱影壁、三义阁、莲池等组成。三义阁内所置清乾隆年间“结义图”线刻石古朴典雅、魅力无穷。正庙坐北朝南,与结义园仅东西向一路相隔,整体长方形,占地1.85万余平方米。采用我国沿轴线对称式传统风格布局,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有琉璃影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木牌坊、御书楼、崇宁殿、“气肃千秋”木牌坊、春秋楼、厚载门等建筑。两侧配有“万代瞻仰”石牌坊、“威震华夏”木牌坊、钟楼、鼓楼、文经门、武纬门、部将祠、追风伯祠、“精忠贯日”“大义参天”二木牌坊、碑亭、钟亭、东华门、西华门、东官厅、西官库、刀楼、印楼等。庙周东、西、北三面围廊190余间,以崇宁殿后寝宫围墙为界,南为前朝,北为寝宫,自成格局。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琉璃影壁,建于明代。壁面以四龙为主体图,中部两立静龙,两侧两横动龙,形体矫健刚劲。上部饰山、树、凤、虎、狮、兔、羊、麒麟、农夫、祥云;中部饰农夫耕作、官宦理政及神将、天仙、神鹿、神树等,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下部饰小舟、竹筏、巨船、鲤鱼等,游于波涛水间。如此集天地海、动植物、天宫神仙、民间生活于一体的多题材巧妙融合的琉璃影壁甚为罕见。

“进庙第一门”端门俗称山门或三门,建于清代,通体仿木砖雕。门上所嵌之团龙、文臣、牡丹、葵花、莲花等浮雕造型优美、技法精湛,堪称鬼斧神工。

雉门为进庙第二门,建于明,清末毁于火,宣统三年(1911)重建。面宽、进深皆三间,单檐歇山琉璃顶。该门设计独到,前观为门,中走为路,后视为台。午门为进庙第三门,清末毁于火,1920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琉璃顶。前后露明,台基周沿石栏板雕刻华丽,题材丰富。两侧扇面墙上,东绘周仓,西绘廖化,威武异常。墙背画关公“桃园结义”“出关斩将”等故事连环画。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为纪念清康熙帝御书“义炳乾坤”匾改名御书楼。面宽、进深皆五间,两层三檐歇山琉璃顶。前后檐皆出抱厦建筑物,后檐下亦作戏台构筑设置,屋顶之下悬二龙戏珠浮雕藻井,甚为精致。

崇宁殿为奉祀关帝的主殿,清康熙年间毁于火,同期重建恢复旧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琉璃顶。四周回廊,施26根石雕蟠龙檐柱,华丽壮观。左右2根高达9米的附龙贴金木柱直通天花板,飞龙绕云,气势恢宏。神龛内置关帝头戴冕旒冠、身着绿衮袍、双手持笏危坐彩塑像,左右侍臣恭谦站立,塑技精湛,凝重古朴。殿前檐下置铜、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然。殿内悬清康熙帝“义炳乾坤”匾,明间檐下挂乾隆帝钦定“神勇”匾,内檐下悬咸丰帝亲书“万世人极”匾,更显庄严肃穆、华丽珍贵。

庙内最高建筑——春秋楼,又名麟经阁,通高约23.4米,建于明万历(1573—1620)初,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遗构。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三层三滴水,歇山琉璃顶。檐下斗拱华丽,额枋雕刻精致,剔透玲珑。殿中神龛内有关帝头挽幞头手捋长髯金身塑像,两侧侍从恭立。二层环周设勾栏平座供游人远眺。尤为称叹的是勾栏垂柱悬空伸出,给人以欲坠惊险之感。此结构设计独特,古建筑中甚为罕见。二层中部木制暖阁内塑关羽侧身手捋长髯观《春秋》坐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暖阁壁板内侧四周墨描刀刻楷书《春秋》全文,字迹工整苍劲,功力深厚。二层顶部设有三朵别致的藻井,造型独特,手法大胆,如花朵层层绽放,堪称晚清木构建筑内饰精品。

刀楼、印楼跨春秋楼前左右两侧,为寝宫内烘云托月之建筑,内置青龙偃月刀与汉寿亭侯印模型。檐下额枋皆雕少年作琴棋书画与稚童戏耍浮雕,题材独特少见,构思别具一格。

庙内形制优美的木、石牌坊,造型生动的铁狮、铁人,字体苍劲多变的牌匾、楹联,内容丰富、数量可观的碑碣刻石,都是解州关帝庙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关公文化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关帝庙是关公崇拜的精神凝结和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大地上,关帝庙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至今令人难以计数。无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儒教及民间崇尚的诸多志士圣贤,还是外引的佛教,其庙宇之数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然其面积规模之大,品位影响之高,当数解州关帝庙为最。

出解州关帝庙,向东不过十公里,便是关公诞育之地的常平关帝家庙。这里不仅是家庙,更以温情视角,延续着解州祖庭的宏大叙事。

游客在常平关帝家庙游览。

该庙宇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关帝家庙,系当地村民和关氏后裔为纪念关羽而建。庙宇坐北朝南,南北长181米,东西宽77米,占地13937平方米,建筑面积1469.3平方米。庙宇沿袭我国古代“前朝后寝”、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建筑布局,现存古建筑十余座,中轴线依次排列为石坊、山门、仪门、献殿、崇宁殿、娘娘殿、圣祖殿。东西配以钟楼、鼓楼、木牌坊、廊房、官厅、官库、太子殿。

“关王故里”石坊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四柱三门式。山门现为清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两椽分心用三柱,悬山式屋顶。两侧原有塑像,现不存。仪门建筑形制与山门相仿。献殿创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面宽三间,进深二椽,悬山式屋顶,前后露明,是祭祀活动之场所。

装饰明丽的崇宁殿创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原为三间,明代修葺改为五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面宽五间,总宽约15.4米,进深六间,总进深约13.2米,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殿内神龛装饰富丽,龛内塑关公帝装彩像,神台下塑有二侍臣,塑像颇有神韵。

据悉,娘娘殿本名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殿,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圣祖殿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为奉祀关羽祖辈之所。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前檐出廊,悬山屋顶。殿内塑像,中为始祖关龙逄,东为曾祖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三代,西为祖上三代夫人像。塑技章法简洁,线条洗练,概括力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庙内古树名木有五世桑、龙虎柏、云柏、凤柏等,苍翠繁茂。木牌坊东为“灵钟鹾海”,西为“秀毓条山”,四柱三门式。“鹾海”是指庙后自古闻名的运城盐湖,“条山”是指庙前横亘运城境内的中条山。祖金塔位于仪门左前侧,砖塔八角七级实心,据塔铭题记,为金代大定十七年(1177)建造。塔下有井,相传关羽杀恶霸吕熊出逃后,关羽父母投于井内,后人于井上建塔祭祀。另外保存金、明、清碑刻43通、千年古柏12棵,铁制文物2件等。

该庙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数以万计的同类关庙中所不具备的,具有特殊魅力。常平关帝家庙采取“前朝后寝”的宫室制度,主要建筑等级较高,且包含祖宅塔、圣祖殿等建筑,为家庙形制,是关庙中的独特个案。常平关帝家庙建筑组群布局很好地体现了祭祀礼仪的要求,是中国古代祠庙建筑的代表作。庙内保存的二十余尊塑像极为珍贵,上自关羽祖辈三代,下至关羽儿子关平、关兴夫妇,多代同祀一庙,在国内关庙中甚为罕见。而且关羽、关夫人及侍臣、侍女等彩塑,是明代塑像之珍品,虽经数百年沧桑,仍完整无损,无论人物造型、设色搭配,还是塑像技术,堪称雕塑艺术之佳作,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常平关帝家庙集中展示了晋南地区的建筑技术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告别关公桑梓故里,重返盐湖城区,隐匿在巷陌间的元代遗珍——运城关王庙就坐落在盐湖区中城街道解放路居委会红旗西街61号。运城关王庙是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国保单位。其殿宇虽规模稍敛,却以元代遗构的浑厚木构,诉说民间信仰的质朴底色。

创建于元代的运城关王庙,因盐商祭拜关公而建,历代由盐商管理。明正德六年(1511)、嘉靖五年(1526)曾进行过大规模修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地震关王庙塌毁严重,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重建。

该庙坐东向西,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献殿、正殿、春秋楼,占地两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城内最大的关公庙。现存建筑有歇山顶正殿、卷棚顶献殿、悬山顶山门、春秋楼、碑廊等。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椽,单檐卷棚硬山顶,面积242平方米。前后檐下柱头施圆木通面额,三架梁直接搭交于面额之上。面额上置卷草斗拱装饰,为斗口出龙头耍头形制。梁架结构为四檩卷棚规制。两条脊檩上分别书有清咸丰七年(1857)山西河东兵备道黄经重修题记。四架梁上有金黄色飞龙彩绘。殿内采用彻上露明造手法,不设天花板,显得宽敞明亮。前后檐下无墙、无门,三间可自由出入。台基边沿中心设踏步,两侧设石栏板与望柱连接围护。石栏板上皆雕有飞龙、翔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形象而生动。殿顶施素面板筒瓦覆盖。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椽,后檐出抱厦一间,单檐歇山顶,四面檐下皆设有斗拱。大梁上皆饰有黑白牡丹花叶与金黄色龙凤彩绘,形象而艳丽。殿内明间后侧置有神龛,神龛上方小木作斗拱甚为华丽繁复。龛内置新作关公铜像一尊。附属文物有大观圣作之碑、关公签簿、关帝庙殿檐通槽补葺记碑、重修运城关帝庙碑、行善乐施碑、关王铸像、明代铜香炉、明代铜镜等,保存状况较好。

运城关王庙是运城盐业开发、盐文化的重要遗迹,对研究河东盐池盐业经济、晋商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关王庙始建至今已有600多年,虽历经清嘉庆及民国两次大地震,仍巍然屹立。其建筑布局完整,正殿、献殿建筑华丽,在运城市独具代表性。

运城关王庙保存有明代木构建筑,对研究本地区明代建筑形制、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科学价值。现存的正殿建筑单檐歇山顶,五彩琉璃瓦饰,檐下斗拱装饰种类多样,藻井上部木雕花卉纹饰玲珑剔透,十分精致,艺术价值较高。庙内石护栏、盘龙柱雕工精致;石狮雕刻生动并施彩色釉,为国内罕见,庙内所存石质文物艺术价值较高。庙内碑刻所保存的古代书法,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盐湖区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庙内供奉着武圣关羽,是忠义仁勇的象征。历代统治者追奉他,人民纪念他,对他的尊崇和敬仰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关羽是联系海外华人同祖国大陆的精神纽带,关公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该庙的布局建筑形制、特点都体现出人们对关公的崇奉之情。

从元构古韵中抽身,向北驶向新绛县龙兴镇龙香村,就看到了龙香关帝庙,其以完整保存的满堂彩塑,演绎着农耕文明时代关公信仰与民间社火的完美融合。

龙香关帝庙是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国保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重修。庙宇坐北朝南,南北长65.5米,东西宽35米,占地面积2292.5平方米。现存戏台、献殿、正殿三座主体建筑。

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台基高约1.2米,两侧为通体砖砌山墙。前檐台口施两根长方形青石平柱,基上刻有戏曲内容楹联。梁脊板题记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三月十二日合村人创建”。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无斗拱装饰,结构简洁,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建造。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辟板门,两稍间辟直棂窗。柱头有复盆式卷厦,角柱有侧角。普柏枋与阑额齐全。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形制,蚂蚱形耍头。每间施补间斗拱一朵。当心间补间斗拱施梅花形栌斗,两侧出45度斜昂;两稍间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形制相同。殿内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使用面积,正殿两内柱之上各彩塑盘龙一条,梁架结构为四椽袱通檐用二柱彻上露明造。四椽栿置驼峰,驼峰上承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和叉手。瓦顶施板、筒瓦覆盖。琉璃脊饰,浮雕游龙,牡丹花叶连续图案。正殿从木柱梁架、斗拱等大木构件观察为元代遗构无疑。正殿内供奉关羽、侍从及文臣武将彩塑七尊。这批彩塑从形制看应晚于大殿建造时间,为明清时期作品。

龙香关帝庙内三座文物建筑分别建造于元、清和民国时期,为研究三个时期古建筑的形制演变、发展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龙香关帝庙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式等体现了晋南地区关帝庙建筑在村落的典型格局。晋南地区村落中的关帝庙较多地安插在村落的重要节点部位,比如村落的入口处,或者村落的中心地带,往往和戏台共同组成村落的节日活动空间,还有可能建在村外某处山水胜境。龙香关帝庙位于龙香村的入口处,庙与戏台合一的公共性建筑使得此处成了村民活动的公共场所。

正殿是龙香关帝庙现存建筑之精华,大木构架建筑规整,用材合理,举折平缓,当心间梁架施“梯形桁架”的做法是元以前早期建筑的传统风格,为研究早期关帝庙的建筑形制提供了实例,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龙香关帝庙是元代“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庙(关帝庙)”(元郝经《陵川集》)的有力实证。在古代,关帝庙在全国范围内的城乡普遍有建造,其数量无以计数,但现存多以明清为多,元代关帝庙在现存关帝庙中为数极少。龙香关帝庙对研究我国早期关帝庙类别的建筑特点,提供了宝贵资料。

我国古代彩塑保存至今的,都极为可贵。龙香关帝庙正殿内的彩塑群对研究我国古代象形艺术、彩绘特色、服饰以及关帝庙中人物布设,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继续折向新绛县古交镇泉掌村,一座重修于明清的关帝庙进入眼帘。其献殿与正殿的勾连搭结构堪称一绝,见证着宋元以降建筑技艺在河东大地的流变与传承。这就是泉掌关帝庙了,坐北朝南,东西宽19.6米,南北长21米,占地面积411.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是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国保单位。

泉掌关帝庙正殿结构科学,比例协调,用材合理,其梁架结构展示了明清新绛地区的建筑风貌,与运城其他明代建筑共同组成山西明清代建筑群体,为山西明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实例。正殿建于高0.9米的砖石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正身三间,副阶周匝,一周设20根石雕副阶柱。石柱分圆形高浮雕与方形抹楞两种。浮雕柱皆刻飞龙盘绕图案;抹楞柱多刻有牡丹花叶图案。泉掌关帝庙内有珍贵的明代建筑大殿,是研究山西明代建筑珍贵的实物资料。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多次修缮,在建筑形态、建造工艺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文化价值。

泉掌关帝庙见证了关帝信仰的繁荣,是研究新绛县关公文化的重要历史实物例证。关羽集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精义,并拥有释教、道教相同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尊崇:宋徽宗先封关羽为“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后又把关羽庙升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其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远远超过文圣孔庙。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塑造了集中华民族传统完美美德的形象,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乃至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同奉共仰。

泉掌关帝庙梁架结构精巧,围廊石柱采用浮雕盘龙和平雕石柱两种艺术处理手法,浮雕盘龙栩栩如生,腾云欲飞,平雕石柱浅显龙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新绛地区石雕手工工艺水准以及当地民众创造构思和精神追求的结合,蕴含丰富的历史艺术信息。廊柱石雕柱雕造题材丰富,特别是明代浮雕蟠龙柱龙爪抓不肖男女头首,为明代民间信仰和风俗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沿着汾河谷地继续向东,夏县墙下村的墙下关帝庙悄然现身。虽无前代庙宇的恢宏,但精雕细琢的木雕等,却将晋商时代的民间审美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墙下关帝庙是2019年公布的第八批国保单位,位于夏县裴介镇墙下村中部村民委员会东侧,坐北朝南,南北长52.6米,东西宽约38米,占地面积约1998.8平方米。庙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

关帝庙属于“前朝后寝”、中轴对称格局的建筑群。依中轴线从南至北原建有影壁、山门、乐楼、看厅、献殿、卷棚、正殿、寝宫等建筑,左右两侧配有钟楼、鼓楼、牛马王祠、土地庙、廊房等。

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出廊,单檐悬山顶,明代建筑。平面长方形,建筑面积约101.8平方米。献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约112.6平方米。看厅为清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约158平方米。乐楼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约100.7平方米。东耳房(牛马王祠)为清代建筑,廊步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约46.1平方米。殿内梁架二间,进深三椽,前檐出廊,前单步梁错位对后三架梁。西耳房(土地庙)为清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约47.5平方米。梁架为前单步梁对三架梁。建筑整体用材规整、结构简洁,为明代建筑典型的建筑手法,特别是正殿建筑早期手法的沿袭、历代维修痕迹及理念的保留、雕刻构件的艺术处理,为研究晋南明代古建筑及整体布局提供了实物例证。屋顶琉璃脊兽烧造手法细腻、轮廓饱满,造型生动,地方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墙下关帝庙规模宏大,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建筑格局,是这一时期三晋县域内关帝庙建筑之首例,在山西省古建类型中也属罕见。墙下关帝庙作为仍延续原有功能的民间宗教信仰场所,是夏县重要的道教庙宇,反映了关公文化在晋南一带的传播和兴盛。

最终抵达巡礼的最后一站——盐湖区寨里村。寨里关帝庙为这场跨越千年的忠义建筑之旅画上深邃的句号。

寨里关帝庙献殿,是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国保单位,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献殿,为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有重修。

献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台基平面长方形,高10.6米,东西宽约18.6米,南北深约10.6米,建筑面积约197.1平方米。献殿柱网分布为减柱、移柱造,前后檐各列柱4根,柱头施大檐额承载殿内梁架共六缝,其中平柱四根采用移柱造,即柱身位于次间正中。外檐次间两根柱子略向中间靠近为移柱造,从外观上显得稍间较宽敞,而次间较狭窄,这种结构在古代建筑上较为罕见。

献殿建筑结构简单,柱位布设灵活,里转斗拱使用异形拱,梁袱间施驼峰连接,平梁上脊瓜柱做成多棱宝瓶状,这些特征均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特色,为研究山西早期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例。献殿为原寨里关帝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既有晋南元代建筑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后期重修的信息,是研究运城地区元代建筑技术的一个实例。檐额下支设的辅柱柱径明显小于其他檐柱,柱头施用的丁头拱及小斗与檐部铺作的用材、手法相比较显然为后代补强支设。

寨里关帝庙献殿为元代遗构,建造时间较早,檐下使用圆木大额枋,尽管经过历史的洗刷,仍以原有的姿态展现于世,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寨里关帝庙献殿,四椽袱与平梁上皆施彩绘,色泽古朴沉稳,绘制时间应与建筑大致同时。从现存彩绘上看,不论从用料和工艺处理都十分讲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