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禹奠九州:早期国家形态与文化认同建构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7

电子报刊

▲河东成语典故园“禹奠九州”雕塑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作为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核心活动区域,运城不仅见证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孕育与成长,更因我国历史上首个王朝——夏朝在此奠基,成为中华文明从部落联盟迈向国家文明的关键起点。大禹在安邑(今夏县一带)建都,以此为根基划分天下为九州,开启了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禹奠九州”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运城的土地上,处处留存着与大禹相关的文明印记。夏县的禹王城遗址,相传是大禹建都安邑的核心区域;河津的“禹凿龙门”传说广为流传,当年大禹为治黄河水患,在此劈开龙门山,让河水顺畅东去;芮城的大禹渡,更是大禹治水时的重要渡口……在这里,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开启了国家治理的新篇章。

《尚书・禹贡》《山海经・海内经》等古籍,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与划分九州的这段历史。书中写道,大禹治水时跋山涉水,顺着山势砍木开路,遇水便疏通河道,还沿途铺设道路,足迹遍布天下。他仔细勘察每一片土地,根据土地适宜情况制定不同的田赋标准,又通过勘测山川确立尊卑秩序。他的大臣伯益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都记录下来,便有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这两部珍贵的典籍。

成功治水后,大禹深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当时的运城安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大禹建都的首选之地。以此为中心,大禹根据山川走向、土地肥瘠及物产差异,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即冀州、青州、豫州、扬州、徐州、梁州、雍州、兖州和荆州。这九州的划分,绝非简单的地理分割,而是涵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广袤区域。其中,冀州涵盖黄河之北的山西、河北及辽西等地,是当时的政治核心区域;青州位于泰山之东山东半岛,凭借沿海优势盛产海盐;豫州地处九州腹地,连接河南、湖北、陕西、山东等地;扬州、荆州坐拥长江流域的湿润气候与丰富物产;徐州、兖州则是中原东部的重要农耕区;梁州、雍州则覆盖了西南与西北的广袤土地。这一划分彻底打破了远古部落之间的限制,将天下归为一统,真正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九州版图。为了彰显九州统一的权威,大禹还收集各州青铜,铸造出九鼎,这九鼎是祭祀上天的礼器,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国家的统一。

这便是“禹奠九州”的由来。九州方圆,远不止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从那时起,自古大一统、永不可分割的信念便深植于民族基因,让各地民众形成“天下一家”的认同,有了共同的国家意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

政治制度上,九州制度成为后世行政区划的范本,“大一统”理念延续千年。经济发展上,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分区域协作,为文明的繁荣提供了支撑,也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文化层面,“九州”早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从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慨叹,到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呐喊,无数文人墨客在诗词中以“九州”寄托国家情怀。这种对“九州一统”的认同,凝聚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运城人对禹王城、大禹渡自古命名纪念,如今依旧对禹凿龙门、大禹治水的故事津津乐道,正是这份情怀的见证。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禹“不畏艰难、公而忘私”的品格,更有先民团结协作、改造自然的集体智慧。运城孕育的“禹奠九州”传奇,至今仍在激励中华儿女,为国强民富而奋斗。从遗迹中感悟文明根脉,从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向着民族复兴稳步前行,便是这段传奇留给我们的珍贵启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