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6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作为关公故里,运城的关公文化底蕴深厚,关公精神更是融入城市血脉,境内的关帝庙也因此星罗棋布、各有特色。这里既有被誉为“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祖庙,规制恢宏、享誉海内外;也有“唯一家庙”之称的常平关帝家庙,承载关公的家世渊源;还有地处繁华市区的运城关王庙,内藏诸多珍贵遗存。
即便在村级层面,运城的关帝庙也不乏“国保级”珍品:夏县墙下关帝庙以罕见的村级规制独树一帜,新绛的泉掌关帝庙与龙香关帝庙则凭借鲜明的建筑特色、精美的造像细节,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难得的是,这些关帝庙均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建筑风貌和规制格局。
不过在盐湖区,还藏着一座格外“低调”的关帝庙——寨里关帝庙。如今的它早已不复当年全貌,仅剩一座献殿矗立,却依然与声名赫赫的解州关帝祖庙同为“国保”。为何仅凭一座献殿,它就能获此殊荣?这份“特别”不禁引人好奇。9月14日,记者走进盐湖区泓芝驿镇寨里村,一探究竟。
古村寻庙迹
沿815县道前行,过舜帝陵景区,不到7分钟车程,便抵达寨里村。路旁,一座古朴醒目的堡门映入眼帘,门楣之上“熙雍盛世”四字镌刻清晰。虽无从考证这四字是否指代康熙、雍正年间,但字体间透出的厚重感,俨然是清代村落繁华盛景的见证。踏入堡门,门内墙壁上嵌着两方刻石,文字记载这座堡门原是村子的东城门,百年来默默守护着村落的安宁。
村口街巷间,行人步履匆匆,骑着电动自行车的村民穿梭往来,乡野间的日子,总裹着几分奔波的烟火气。向一位村民问路时,聊起村子的历史,他顿时多了几分自豪:“咱村的根能追溯到元代哩,你看村中那座关爷庙,就是元代传下来的。”至于“寨里”这个村名,他也能讲出一段传说:相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率军在此安营扎寨,村子便由此得名。
穿过堡门,路过一座造型不凡的卷棚戏台,来到村文化广场。站在广场向北望去,寨里关帝庙献殿静静矗立,周围青松枝叶掩映。即便历经百年岁月,殿檐的弧度、木构的纹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工匠的匠心。献殿后方,还有一座六角形的武圣亭,与它一同守着村里的时光。
“700多年的物件,就是活历史。谁也说不清这座庙究竟建于何时,但专家考证过,这座献殿是货真价实的元代宝贝。”路旁闲坐的原大爷指着献殿说道。
的确,这座关帝庙的创建年代已无确切史料可考,但现存最核心的献殿,给了人们答案。要知道,元代建筑在山西虽不算稀有,但专门用于供奉关公的元代庙宇,在整个河东地区堪称独一份,因此格外珍贵。
广场上正在锻炼的阿姨见人关注献殿,热心地指着栅栏外悬挂的简介牌:“上面写得很详细哩!”
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早年的关帝庙很气派,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北,山门、戏台、卷棚、香亭、献殿、正殿依次排开,规整有序;东西两侧还建有厢房,正殿后方更有一座高大的“娘娘殿”,单论规模,丝毫不逊于大名鼎鼎的解州关帝祖庙。只可惜,如今庙内大部分建筑已无踪影,只剩这座元代献殿,独守着过往的荣光。
元构见匠心
走近现存的献殿,最先感受到的是元代建筑特有的“粗犷与实在”。
这座献殿为元代遗构,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屋顶是简洁的单檐悬山顶,没有繁复的脊饰,反倒透着一股历经风雨后的沉稳。
虽然外观朴素,殿内却藏着古人不少“巧思”。建筑正面前檐下,架着粗圆的木梁,上面整齐排列着11朵“四铺作单下昂斗拱”,既如花般美观,又能巧妙承重。
最特别的是柱子的布局,4根立柱并非均匀排列,次间外侧的柱子向中间靠近,从外观上看,两边的稍间显得较为宽敞,中间的次间反倒狭窄。这种打破常规以扩大空间的设计,在古建中较为罕见,可说是这座献殿独有的“标识”。
寨里村是晋盐行销北路的必经之地,过去盐商络绎不绝,盐运商旅崇尚关公仁义,也希冀关公庇佑。这样的建筑设计,不仅满足了祭祀关公的需求,还可作为临时观戏看台使用。商人在此歇脚祈福,村民聚集于此看戏,关公文化就这样熏陶着往来之人。
进入献殿内部,空间格外开阔,单体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7米多。抬头向上望去,梁架上的细节令人惊叹:木梁上布满黑白色绘画,虽有些褪色,但仍能清晰看到云纹缠绕、飞龙若隐若现,推测与殿宇应是同时期作品,风格一致,只是后期略有临摹修补。殿内梁架采用“四檩无廊式”结构,无任何遮挡,所以抬头便能清晰看到梁、柱、斗拱上的岁月痕迹。
殿内墙角处,靠着4块残碑,从碑面断续的碑文,依稀能窥见一段段过往。几百年来,这座关帝庙也历经波折:明正德十三年,村民曾集资重修香亭、献殿;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华县大地震,庙里不少建筑受损倾塌,后于隆庆四年复修如初。
“你看殿中间这根柱子,是后加的。”村民原大爷指着一根略显突兀的柱子介绍,“听说,这柱子可能是正德年间地震后,修复时为稳固殿宇特意加的。”他还说,“这殿可有700多年历史了,比解州关帝祖庙还要早”。确实,解州关帝祖庙主体建筑是清代康熙年间大火后重修的,而寨里关帝庙献殿比之早了400年。
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中一块残碑上,清晰可见“礼部尚书”“镇国将军”等字样,记述了金大定二年,金国礼部同意在此建庙的文牒。由此推测,庙宇历史或可追溯到金代,后在元代逐步完善起来。
这样的历史脉络,为这座乡间古庙更添几分珍贵。难怪村民会称“咱这庙的规模不亚于解州的关帝庙”——岁月沉淀,献殿成了村里人的“精神老伙计”,更是学者研究元代建筑的“活化石”。
忠义润民风
对寨里村人来说,这座关帝庙献殿不只是一座老建筑,还是关公“忠义仁勇”精神的象征,是一代代村民心中的精神坐标。
献殿内的木柱上,悬挂着两副寓意深远的楹联。一副写着“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点出了关公忠义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另一副则书“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文武尽寒心”,生动再现了关公勇武传奇的形象。千百年来,一代代寨里人围着关帝庙而居,听着关公故事长大,这份浸润在日常生活里的文化记忆,也让文化自信悄然融入了他们的血脉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关帝庙曾作为寨里村小学的校舍,孩子们的读书声一度取代了庙内的钟磬声。路旁商店的张阿姨是土生土长的寨里人,提起当年的学校,她回忆道:“南边是大红门,两侧有耳房,顺着斜坡上去,两边都是教室,后面还有卫生室,配备齐全。路旁种满了樱花树,春天特别美;戏台、正殿很宏伟,有高高的台阶,我们儿时最爱在台上玩。”
“这里是全村的最高点,地震都没倒,可见古人的技艺多厉害。”原大爷说起整个寺庙的布局时,言语激动,“香亭和献殿几乎相连,下雨时雨水顺着瓦檐流,从中间路过不淋雨。现在的武圣亭,就是原来正殿的所在地。咱村没什么特别的传说,但村里的孩子听着关公故事长大,每个都能说上几段。”
虽然后来庙内大部分建筑没能留下来,只剩献殿,好在人们从未忘记它。武圣亭上,“忠义永存肝胆相照,流芳千古义盖云天”的楹联,便是今人对关公精神的礼赞,也是对这份文化遗产的珍视。
1980年,村里人集资为献殿补修了屋顶;2010年,文物部门争取到资金,对献殿进行了整体维修,并整治了周边环境,让这座老建筑重新“精神”起来。2006年5月,寨里关帝庙献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实打实的“国宝”。
夏季酷热时,村里老年人三五成群,坐在献殿里乘凉,聊家常。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和四月初一,村里古庙会的时候,周边的村民来献殿前拜谒关公,有人祈福,有人缅怀。关公精神就这样在乡间不断生根发芽、代代传承。
如今,这座元代献殿依然矗立在村子的中心,见证着村庄的变迁,也继续守护着这份藏在乡村里的“忠义印记”,等待更多人前来倾听它的故事,感受村民共同崇尚的关公忠义精神。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