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6
支望华
一
涑水河畔,裴柏村头,一座高近24米的仿古建筑巍然耸立,这便是中华裴氏家风家教馆。欧阳修曾感叹:“天下无二裴”;柳宗元亦在《裴墐崇丰二陵集礼后序》中满怀敬意称颂裴氏家族“代以礼学为所推”;韩愈则盛赞裴氏“表里辉赫,震动天下,为一时之盛”。千年之后,这方土地仍回响着历史深处传来的、令人肃然起敬的足音。
走进序厅,巨大数字屏上“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大将军”的赫赫记录迎面而来。这不仅是数字,更是裴氏家族2000余年血脉中奔涌不息的报国热血与济世宏愿。我屏息凝望,仿佛听见历史深处传来战马嘶鸣、朝堂论辩的混响。柳宗元曾喟叹:“裴氏之懿德,世济其美,不殒其名”,这数字,正是对“世济其美”最磅礴的注脚。
馆内光影流转,我驻足于“裴氏人物功绩”厅,裴度的故事在声光电的交织中格外夺目。那是大唐元和年间,淮西吴元济悍然叛乱,山河破碎之际,裴度临危受命,亲赴前线督师。风雪弥漫的寒夜,他立于帐前,目送李愬率奇兵如利剑般刺向蔡州。韩愈《平淮西碑》中那句“凡此蔡功,惟断乃成”,正是裴度以胆识和担当力挽狂澜的见证。当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的捷报传来,裴度如释重负的面容在光影中定格——那是儒臣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刘禹锡在《平蔡州三首》中曾咏叹:“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裴度正是这暗夜中擎起火炬的人。苏轼后来赞其“凛然有大臣节”,诚哉斯言!
另一侧,裴行俭的塑像儒雅中透着英武之气。他抚剑凝思,目光穿越千年尘埃。高宗时,他提孤军深入西域,以非凡胆识平定十姓突厥之乱,更以伯乐之明,从士卒中擢拔出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一代名将。他剑锋所指,是江山一统的宏图;其胸襟所纳,是人才济济的盛世。冯友兰先生曾赞裴氏“世德清芬”,裴行俭的疆场功业与慧眼识才,正是这芬芳中最壮烈的一缕。
中华裴氏家风家教馆(资料图)
再往前行,便是裴寂的展区。隋末烽烟四起,晋阳宫内,他与唐高祖李渊对饮密谋的身影被投影得格外清晰。裴寂深谙时局,毅然鼎力相助李渊起兵晋阳,为大唐王朝的肇基立下不世之功。王朝初立,他又以卓越才智参与制定《武德律》,为初唐的典章制度奠定了基石。其深谋远虑,堪称“定鼎之臣”,裴氏家族与国运休戚与共的传奇由此开篇。
裴秀的身影闪耀在中国科技史的星空下。展区中央,他目光深邃,仿佛仍在凝视着广袤的九州。他主持绘制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他在《禹贡地域图》序言中提出的“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奠定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科学理论基础,比西方早了千余年。史赞其“制图之体有六焉”,这精炼的概括,蕴含的是将山川地理抽象为精准符号的科学思维。裴秀的成就,是裴氏家族“强学为立身之本”在科技领域的极致绽放,其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地图学史中熠熠生辉。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称其法“足为百世模范”,实非虚誉。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裴氏将星亦如璀璨星河。在“五十九大将军”的阵列里,裴果的名字格外响亮。展墙上,《周书·裴果传》的记载被醒目放大:“每战,果必陷阵,勇冠三军。尝乘一骢马,衣青袍,每先登陷阵,时人号为‘黄骢年少’。”想象那战场之上,青袍将军裴果,跨下黄骢烈马如离弦之箭,高呼“裴果破贼”之声震彻敌胆,率先突入敌阵,其勇猛无畏,令敌人望风披靡。这“黄骢年少”的英姿,正是裴氏血脉中“担当为立命之道”在烽火硝烟里的壮烈书写。其叔父裴邃,同为南梁名将,率军北伐,连克魏城,病逝军中前仍“令取犀甲饰马”,念念不忘冲锋陷阵。叔侄二人的热血与忠诚,共同铸就了裴氏武脉的铮铮铁骨。
二
目光转向更久远的北朝乱世。展柜中一部泛黄的《魏书·裴骏传》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一位儒将在动荡年代的担当。北魏初年,河东大乱,贼寇蜂起,民不聊生。年轻的裴骏挺身而出,“集合乡豪”,筑堡自守。他不仅武勇过人,还深谙谋略,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当贼寇围攻闻喜县城,危在旦夕之际,裴骏率子弟乡兵星夜驰援,如神兵天降,击溃强敌。郦道元在《水经注·涑水》中记载了闻喜城“民赖以安”的景象,这安定的背后,正是裴骏及其率领的裴氏子弟以血肉之躯筑起的屏障。裴骏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裴氏家训中“崇德为兴家之要”绝非空言——这“德”,是危难时刻守护桑梓、庇佑黎民的大义。闻喜父老得以在乱世中保全,裴氏“德泽乡里”的名望由此深深扎根。
三
移步“家风传承”厅,灯光柔和下来,空气里仿佛弥漫着书墨与松柏的清香。《河东裴氏家训》与《家戒》镌刻于巨幅石壁之上,字字千钧。
“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崇德为兴家之要,清廉为莅职之基,担当为立命之道。”
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裴氏家族那清澈刚健、源远流长的精神活水,其源头正在于此。
“推诚为应物之先”的光芒,在裴度身上尤为璀璨。面对朝堂纷争,他始终秉持公心,以“吾知竭吾诚”的信念立于天地之间。“强学为立身之本”则映照着裴耀卿的身影,史载其“少聪敏,数岁能属文”,更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苦读,铺就了入仕报国的坚实基石。最令人动容的是“清廉为莅职之基”的操守。裴宽任润州刺史时,有人暗中馈赠珍贵鹿肉,他坚决不受,更将鹿肉深埋于后园。这“埋鹿太守”的清名,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警示后人何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裴氏历代贤者身上得到了最朴素的践行。
展馆深处,一组多媒体场景生动还原了裴氏家族教育的日常。春日融融的书斋内,童子们正襟危坐,琅琅书声与窗外鸟鸣相和。须发皆白的老塾师,手持戒尺,目光如炬,逐字讲解《家训》精义。画面流转,秋收时节,族中子弟不分长幼,皆需下田劳作,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严冬的演武场上,少年们不畏严寒,挽弓习射,强健体魄,磨砺意志。这种“耕读传家”“文武兼修”的严格教养,正是裴氏人才辈出的沃土。
四
步出展馆主体,夕阳熔金,将余晖慷慨地泼洒在裴柏村古老的屋脊与门楣上。那座历经风雨的“重教守训”牌坊,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肃穆而温暖。不远处,裴晋公祠的飞檐翘角在晚霞中勾勒出庄严的剪影。裴氏家戒中“贪者逐之”的凛然训诫,与当下廉洁教育所倡导的“公生明,廉生威”形成了跨越千年的庄严呼应。古老的训诫,在新时代的土壤中依然生机勃勃,吐露新芽。
近年来,党员干部、莘莘学子、普通民众,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进这座家风殿堂。他们在裴度的担当精神前沉思,在裴宽的埋鹿故事前警醒,在裴行俭的识人用人之道前领悟。一位前来参观的年轻干部在留言簿上这样写:“裴氏家训如明镜,照见初心。‘清廉为莅职之基’,当为吾辈终身之守。”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指着“强学为立身之本”的展板轻声教导。这些场景,正是千年家风在新时代的延续与活化。
夕阳沉入远山,涑水河默默流淌,无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的壮阔与坚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