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文韬武略的大唐贤相董晋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2

大唐贤相董晋故里永济市董村的国保单位董村戏台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唐朝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辉映千古。在这盛世华章与动荡余波交织的恢宏画卷里,一位从河东道河中虞乡(今永济市董村)走出的俊杰——董晋,以其非凡的智慧、刚毅的品格与卓绝的文韬武略,屡次力挽狂澜,成为支撑危局的中流砥柱,在青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

董晋,字混成,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彼时,开元盛世的余晖尚暖,然“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的惊涛骇浪已悄然拍岸,将帝国拖入深重的危机。值此板荡之际,董晋以文采斐然、经义通达之资,于明经科及第,初踏仕途。《旧唐书·董晋传》开篇即载:“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明经及第。”这标志着他深厚的儒家学养根基,是其“文”之始基。

文胆赤诚

危难显忠贞

至德初年,肃宗于灵武艰难复国,播迁彭原。年轻的董晋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忠诚,“上书谒见,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待制”(《旧唐书·董晋传》)。这不仅是其政治生涯的起点,更是其文士风骨与政治担当在国难中的首次闪光。

代宗朝,董晋肩负重任,随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远嫁回纥和亲。此行之险,如履薄冰,稍有不慎,轻则辱命,重则启衅边陲。然董晋以其卓越的外交智慧与沉稳气度,周旋于强胡之间,终“不辱君命,使乎称职”(《新唐书·董晋传》),圆满达成使命,为风雨飘摇的唐朝维系了关键的北方屏障,其折冲樽俎之能,尽显文臣风范。

武略定乱

孤身入虎穴

董晋之能,绝非仅限庙堂文牍。当历史的惊雷再起——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德宗仓皇出奔奉天,朱泚僭号长安,李怀光于河中蠢蠢欲动,帝国面临分崩离析的至暗时刻。董晋再次挺身而出,其胆魄与智谋直追古之良将谋臣。他毅然“弃城奔赴行在”(《新唐书·董晋传》),获授国子祭酒。随后,他更以“宣慰恒州”之名,行“说降强藩”之实。面对手握重兵、心怀怨望的李怀光,董晋单骑赴险,直入虎穴。其劝诫之言,载于《新唐书》,字字千钧,直指要害:

“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

此论洞悉人性,晓以利害,析以君臣大义,情理交融,竟令桀骜如李怀光“喜且泣”,虽“偃蹇”不服,终“不助泚”。

此番孤胆游说,不费一兵一卒,瓦解强藩联盟,为朝廷集中力量平定朱泚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董晋临危不惧、洞察人心、以言退敌的非凡武略与政治智慧,在此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典范。

相业持衡

谦逊守正道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董晋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拜相,位极人臣。相位之上,他谦逊奉职,持身以正。时权臣窦参“得君专政”,气焰熏天(《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董晋“循谨而已,不争可否”(《新唐书·董晋传》),然当德宗亲询窦参过失,他亦能“具条所闻”(《新唐书·董晋传》),如实以告,绝不阿谀。窦参败后,董晋不恋权位,上表辞相,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仰。后来,他出镇东都、汴州,尤以宣武节度使任上最能体现其刚柔并济、文武兼资的治世之才。

宣武军素以骄兵悍将、动辄哗变闻名。董晋到任,恰逢都虞候邓惟恭图谋不轨。他明察秋毫,果断出手,“执其党,送之京师”,迅速平定叛乱(《新唐书·董晋传》)。朝廷虑其“柔雅”,恐难制御,特遣严苛之陆长源为司马。董晋深知稳定压倒一切,初则支持长源整肃军纪,然见其“绳责过峻,穷治旧恶”,激化矛盾,便及时干预,缓和举措;又用孟叔度理财,虽其人“轻侻,好慢易军人”,亦为董晋所包容(《旧唐书·董晋传》)。史载其治汴之道:“晋谦恭简俭,每事因循多可,故乱兵粗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

他以宽仁为本,以务实为要,以威望为凭,在“火山口”上维持了艰难而宝贵的稳定。其“柔以济刚,宽以制猛”的驭军安邦之术,正是其文武全才在地方治理上的完美体现。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董晋逝于任上,享年76岁。而董晋死后十日,“汴州军乱,杀陆长源及叔度”(《旧唐书·董晋传》)。汴州大乱,这残酷的对比,恰如一面历史的明镜,照见董晋以一人之德威,维系一方安宁的巨大能量,其“镇静中外”之功(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不言自明。

青史流芳

厚德享多福

纵观董晋一生,其文能安邦,武能定乱,实为唐代中期罕见的全才型栋梁:

他文才卓著,明经高第,翰林待制,根基深厚;出使回纥,不辱君命,彰显卓越外交才能;在朝为相,守正持衡,尽显宰辅器识。

他武略非凡,单骑说降李怀光,片语解倒悬之危,其胆识智谋可比苏秦张仪;坐镇强藩宣武,擒邓惟恭于未发,抚骄兵悍将于危局,其统御之才不让古之名将。

他品德高洁,敢为受诬之元琇鸣不平;不附权贵窦参;功成身退不恋栈,其刚直、公正与淡泊,为世所重。

其历史贡献,厥功至伟:

一是维系边疆和平,成功出使回纥,巩固唐与回纥联盟,为平叛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二是力挽中枢危局,泾师之变时,说退李怀光,粉碎叛乱联盟,避免帝国陷入更大分裂,为最终平定朱泚之乱奠定基础。

三是稳定强藩重镇,以高超政治手腕治理宣武军,数年维持汴州安定,保障了帝国财赋重镇与漕运命脉的畅通。

四是树立道德楷模,其忠诚、勇敢、智慧、谦逊、正直的品格,成为乱世中的道德标杆。

故时贤赞誉备至。名相权德舆叹曰:“厚德者能享多福。”(《旧唐书·董晋传》)文宗韩愈在为其所作神道碑铭中,更是不吝盛赞:“天眷唐邦,锡之元臣。肫肫元臣,其德孔硕。不谄不笑,不威不赫。不求其盈,不致其敌。爰立作相,讦谟实勤。出若无辞,畴德之闻。帝念东土,公其来抚。乃守洛都,乃藩浚郊。乃去厥疾,乃施厥膏。不知其劳,鳏寡以饶。”

此铭深刻概括了董晋作为国家柱石(元臣)的厚重德行(德孔硕)、务实勤勉的相业(讦谟实勤),以及治理地方、惠泽百姓的卓著功绩(去疾施膏),将其文武兼备、德泽深厚的元臣形象镌刻于金石,永昭后世。

董晋逝后,归葬故里永济董村祖茔。这位从河东沃土走出的国之栋梁,以其毕生的智慧、勇气、忠诚与非凡的文韬武略,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砥柱中流,力挽狂澜,为王朝的延续与社会的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永济董村的骄傲,其事迹更如璀璨星辰,融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浩瀚银河。

当后人回望大唐那段波澜壮阔又危机四伏的岁月,董晋之名,必因其“文可安邦定远域,武能片语退强藩”的全面功业与不朽精神而熠熠生辉,昭示着乱世中贤臣的力量与风骨。

杨洪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