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9
邓育秦
解州我去过好几次,唯有那次陪父母拜谒解州关帝祖庙的经历记忆犹新。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运城人,父亲十几岁时去西安闯荡,总是风尘仆仆、奔波劳碌,很少有闲暇,直到他退休还乡。小时候,我常听他提起故乡的关帝祖庙,那座闻名遐迩的武庙,是运城人引以为傲的圣地,然而,父亲却从未有机会踏足其中。
20世纪80年代,大哥凭借自己的努力评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有了将父母户口迁至兰州的资格。他希望二老能在自己的身边安享晚年,于是我决定送他们过去。那天清晨,我帮父母整理好行囊,从村里出发,乘坐班车前往运城火车站。离下午的火车还有半天时间,想到他们这一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如果不去一趟心中神往的关帝祖庙,那就太遗憾了。于是,我提议趁着这半天的空闲,陪他们去解州拜谒关帝祖庙,以了却心愿。父母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欣然同意。
我们把行李寄存在候车室,乘上一辆破旧的班车,顺着平坦的砂石路缓缓前行。父亲坐在车窗边,望着路旁郁郁葱葱的庄稼和不时飘来袅袅炊烟的村庄,眼中满是温柔,母亲则紧紧握住父亲的手,两人轻声交谈着。
终于,我们来到了这座始建于隋朝的古建筑群。这里南倚中条山,北邻盐湖,占地广阔,气势恢宏,中轴对称,殿宇重重,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承载着运城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技艺。它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即使历经千年的风雨,依旧巍峨壮丽,仿佛关羽那不屈的魂魄,始终守护着这片土地。
红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飞檐斗拱,古朴而庄重。我们缓缓走进大门,仿佛踏入了一片神圣的天地,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纵横捭阖的三国时代。提起关羽,我想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他的忠义仁勇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人生信条。千百年来,关公文化的恒久魅力,牢牢镌刻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中,深深烙印在海内外华人的家国情怀里。父亲的脚步变得格外轻缓,他小心翼翼地打量着每一处建筑、每一块石碑,眼神中满是敬畏与虔诚。
关帝祖庙内,古木参天,古建林立,漫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座古代艺术的殿堂。每一块雕刻、每一幅彩绘,都沉淀着历史的痕迹,诉说着时代的沧桑,传递着关羽的忠义与神威。那精美的壁画上,关老爷的生平事迹栩栩如生。
母亲是个戏迷,常常会眉飞色舞地给我讲述关羽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此刻,只见她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幅幅彩绘,仿佛被这历史的厚重所震撼。父亲则站在一旁,默默地点头,眼中闪烁着泪花。那一刻,我看到了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也感到了他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崇宁殿前一块巨大的磨刀石吸引了我,相传当年关羽磨完刀想试一下刀锋,便举刀朝那块石头砍去,深深的刀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不禁令我肃然起敬。世人之所以尊崇关公,还是因为他那报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世以信、交友以义、作战以勇的品格。
穿过重重殿宇,我们登上了春秋楼,只见斗拱层层叠加,榫卯紧密相扣,彼此呼应,相互支撑,如同花蕊探出,将结构与美感完美融合,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父亲瞻望关公侧身夜观《春秋》的塑像,轻轻吟诵着两旁的楹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若有所思,深怀敬意。
站在楼上,极目远眺,周围山水尽收眼底。父亲深吸一口气,微笑着说:“这辈子,能来这儿看看,值了。”母亲则紧紧握住我的手,眼中满是感激:“孩子,谢谢你带我们来到这儿。”夕阳西下,我送父母踏上了西行的列车。火车开了,父亲望着渐渐远去的故乡,眼中满是不舍。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