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9
段连生
近日,稷山县作家协会13名成员走进稷山县太阳乡康颐养护院,探访养护院里的老人们。作为稷山县乡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典型代表之一,这座由原东里小学改建的养护院,正以“医养融合、温情照护”的模式,书写着基层养老的崭新答卷。
一座有温度的“老人新家”
电控大门缓缓开启,“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映在照壁上,与庭院里的苍翠树木、艳丽花卉相映成趣。刚进门,便听见廊下传来快乐爽朗的笑闹声——几张象棋桌旁,老人们认真博弈,指节敲着桌面念叨“该你了”,眼神亮得看不出已年过七旬;走廊长椅上,有的老人坐在一起唠家常,有的老人看着手机刷视频,还有老人望着眼前的花花草草出神,嘴角带着笑意。
“快进来,这里常住着近200位老人,最大的快90岁,最小的也70多了。”院长邢建华笑着迎上来,这位扎根农村的乡村医生,正是养护院的“掌舵人”。4年前,目睹农村老龄化加剧、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的现象,他克服重重困难,建起了这座养护院。“要让老人住得安全、住得舒心,这钱花得值。”他说。
感受“医养一体”的贴心守护
跟着邢院长走进居住区,二人间、三人间、多人间皆干净整洁——床铺能升降、床单铺得平平整整、衣柜里的衣物按厚薄分类叠放,连窗台、桌面都一尘不染。“我们实行24小时值班,护工帮老人穿衣洗漱、定时翻身,床头呼叫器一摁,随叫随到。”护理组组长王女士边说,边展示浴室的防滑设施和沐浴椅,“隔天就给老人换洗衣物,保证清爽舒适。”
医疗康复区里,专业设备一应俱全:智能康复器械前,老人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训练腿部,“我这条老腿现在灵活多了!”李奶奶的话里满是欣慰;中医诊疗区,医师正为老人针灸、推拿,缓解关节疼痛。“每位老人都有健康档案,定期巡诊、评估,小病不出院就能解决。”邢院长介绍,院里还配有心理咨询师,定期和老人聊天,组织家属互动,让老人不仅身体舒坦,心里也敞亮。
营养餐厅更是藏着“小心思”:专业营养师定制食谱,一日三餐不重样,小米粥熬得黏糊,包子雪白蓬松,还为糖尿病老人准备低糖餐、为高血压老人准备低盐餐。“比家里吃得还好!”正在用餐的刘奶奶舀起一勺醪糟,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来。
倾听老人们的“幸福心声”
85岁的李顺泰老人声音洪亮地说:“我儿子在太原忙,回来带我在稷山看了好几家养老院,这儿最合心意,住得好、吃得美、心情舒畅。我还叫我们村几个伙计一起来住。”
“原先说啥也不来,现在让我走都不走!”80多岁的苏彩果老人拉着作家的手,打开了话匣子。她曾担心在养老院会“受气”,可住进来才发现,护工比亲人还贴心——眼神不好,护工就凑到跟前念药名;腿脚慢,护工就扶着她慢慢遛弯。“收费还低,孩子们分摊着不费劲,看我在这儿笑得欢,他们也放心。”
87岁的清河村老人管爱尔,更是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她曾独自守着老房子,半夜头晕没人管,如今在养护院,三餐准时、看病方便,还能和同村老伙计唠唠趣事、听听蒲剧。“现在才知道,晚年也能活得有滋味。”说着,她和老伙计们坐在长椅上,笑声飘满庭院。
采风途中,作家忙着记录、跟拍,座谈会上收集的鲜活案例,成了最珍贵的创作素材。“这些细节里藏着老人的幸福感,也藏着稷山医养服务的温度。”作家韩喜申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而这座养护院,仍在以“县市级服务、乡镇级收费”的承诺,守护着老人们的“夕阳红”——锦旗墙上,“视老人为亲,替儿女尽孝”“服务周到暖人心”的字样,正是稷山医养结合示范县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