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25
■赵学潮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千古绝句,赋予了鹳雀楼无尽的诗意与深邃的灵魂。不久前的一个清晨,我趁着回老家永济蒲州之机,怀着对这座历史文化名楼的向往,专程前往参观。
阳光洒满大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远望鹳雀楼,它巍峨矗立,采用仿唐风格建造,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尚未靠近,便已感受到它的庄严肃穆。
踏入鹳雀楼一层大厅,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这里宽敞明亮,主题为“千古绝唱”。眼前是一幅长18米的硬木彩塑巨制《中都蒲坂繁盛图》,两侧的欧塑壁画分别描绘宇文护《筑楼戌边》和王之涣《旗厅画壁》的故事。驻足观赏,盛唐蒲州城的繁荣景象跃然眼前:河东城廓巍峨,城内屋宇鳞次栉比,钟鼓楼雄伟壮丽,街头巷尾买卖兴隆,蒲津古桥舳舻千里,铁牛威严矗立,鹳雀楼依堤而立。耳畔仿佛响起“站在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三升六斗菜籽官”的歌谣,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旗亭比试,王之涣拔得头筹的故事也清晰浮现。
沿着楼梯攀爬,来到二层三层,这里主题为“源远流长”“亘古文明”。楼内四周墙体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古蒲州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人物与传说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透过详细的文字解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亲眼看见了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辉煌历程。
欣赏完大屏幕播放的关于鹳雀楼前世今生的“旷世盛举”主题片,站在四层倚栏远眺,黄河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厚重。我深刻体会到鹳雀楼作为历史见证者的独特价值:它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抱负,见证了时代的兴衰与文明的传承。这种历史与文化的交融,正是“旷世盛举”主题的最好诠释。我不禁吟诵起畅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继续向上,五层“诗意蒲州”主题区宛如一个艺术与诗歌的殿堂。这里展示了大量与鹳雀楼有关的诗词作品,以及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相互交融、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漫步其间,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又在耳边低吟浅唱。让我在欣赏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鹳雀楼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与繁荣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心中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充满了敬意与赞叹。
终于登上鹳雀楼的最高处——六层,这一层的主题是“极目千里”。一尊王之涣的铜像赫然在目,栩栩如生。他手持诗卷,目光深邃而悠远,仿佛正凝视远方,思索着人生的哲理。站在楼顶,视野豁然开朗,极目远眺,黄河如带,远山如黛,近处的城市轮廓与远处的田野风光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而壮丽的画卷。王之涣的诗句,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真谛,心中涌动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王之涣当年登楼远眺时的情感产生了呼应。
黄河奔腾不息,鹳雀楼巍峨矗立。它们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地。此刻,我仿佛已融入这片天地间,与鹳雀楼、黄河和这片古老的土地合为一体。这份难得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