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宋熙宁二年石刻线画花草纹盝顶石函

一函藏千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9

主角:宋熙宁二年石刻线画花草纹盝顶石函

出生时间:宋代

尺寸:长93厘米、通高50厘米、前宽62厘米、后宽57厘米

藏宝地:临猗县博物馆

临猗妙道寺双塔西塔地宫出土的宋熙宁二年石刻线画花草纹盝(lù)顶石函1995年入藏临猗县博物馆,系馆藏一级文物。精美的盝顶造型、细腻的线刻纹饰和清晰的纪年题记,使其成为研究北宋河东地区民间工艺、宗教信仰与文化发展的鲜活样本。

石函,顾名思义是石头制作的匣状容器,常用来盛放舍利、经卷、随葬品或重要文书等,在佛教文化与丧葬习俗中有着重要地位。盝顶则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屋顶样式,顶部有4个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4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盝顶石函,就是顶部采用盝顶形制的石函,四坡面交汇于顶部中央形成平顶效果,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据相关资料显示,盝顶结构的石函,自汉代起便被用于棺椁与石椁,唐宋时期常见于佛塔地宫舍利函、贵族墓葬随葬函,既有“天穹覆盖”的象征,也暗含“四平八稳”的吉祥寓意。

这件石函长93厘米、通高50厘米、前宽62厘米、后宽57厘米,为青石质,历经岁月洗礼,色泽愈发沉郁,却依旧坚硬如初。其整体呈长方形,由函盖、函体、函座组成,三者紧密衔接、浑然一体,轮廓简洁大方,体现了宋代崇简尚雅的审美追求。盖为盝顶形,盖顶平面四周阴刻曲纹图案,斜肩四周各浮雕牡丹忍冬纹,能清晰看到花瓣与藤蔓的纹理,尽显生机、华丽与意趣,足见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

在函体前,阳刻一门框和双扇门,石门左右侧分别阴刻一尊护法天王像,同样清晰可辨,线条流畅,衣袂飘飘,威严气势扑面而来,仿佛守着这座“盝顶宫殿”。函体两侧分别錾刻5名比丘,这十人身着袈裟,面向函前,做哀悼状,简洁的线条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函座为两阶,既提升了石函的整体高度,又让器物更加稳固。其阶面均用錾凹技法刻有火焰状壶门,富有动感,仿佛火焰在门内燃烧,内浮雕牡丹纹图,与外部的花草纹相映成趣,也让整件石函的设计感更加统一、协调。

整体来看,这件石函造型凝重、雕刻细腻,既具有结构稳定性,又凸显庄重规整之美。它以青石为纸,以刻刀为笔,将北宋时期河东大地精湛的石刻技艺与深邃的佛教文化藏于内核,并留存千年,为后人研究北宋佛教文化及石刻艺术提供了历史佐证。

如今,这件静静陈列在临猗县博物馆的石函,以其岁月的重量,诉说着北宋的过往。当我们再细细品赏那些细致的刻痕时,仿佛看到了当年匠人认真雕琢的模样,那正是文明传承最触动人心的情感联结。

(记者 王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