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2
记者 杨颖琦
文物名片
主角:青玉璧
出生时间:龙山文化
尺寸:外径约10厘米、内径约7厘米、厚0.7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玉,石中之美也;玉器,石器中之精者。玉璧是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也作装饰品。《说文》释璧为:“瑞玉,环器也。”《尔雅·释器》也说:“肉倍好谓之璧。”玉璧最早出现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商周至汉代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璧都被认为是六瑞之首。
在2003年至2005年,考古人员在芮城县清凉寺墓地遗址进行了3次挖掘,共出土了玉璧、玉琮等玉石器共200余件,这一发现被评选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清凉寺墓地发现的玉石礼器也成为中原地区成批发现年代最早的同类器物实例。玉璧的出土,不仅成为新石器时代河东文明的实物证明,更是河东地区文明演进的直接见证者。盐湖区博物馆的玉璧展区,就让我们透过一件件朴素的器物,看到那流转千年的历史文明。
这些青玉璧为龙山文化时期制造,整体呈扁圆形,青玉材质,规格规整,线条流畅。如此简洁的造型,却蕴含着先民对集合形状的精准把握。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没有先进的测量工具,仅凭双手和智慧,便能打造出这些规整的圆形,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其一为礼器,《周礼》有“以苍璧礼天”之说,《荀子·大略》中也载:“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其二为佩玉,古称系璧,《说文》释“玮”:“石之次玉为系璧。”以璧为佩饰早在战国至汉代已普遍风行;其三用作礼仪馈赠之用品;其四是葬玉,已发掘的汉代大墓中都有众多的玉璧出土。
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也发生了许多与玉璧相关的历史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完璧归赵”。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于山中偶得璞玉,他坚信此乃稀世珍宝,先后将其献给楚厉王与楚武王,却因无人识得宝玉真容,被冠以欺君之罪,惨遭断足。直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于楚山之下,其赤诚之心终于打动文王。当璞玉被剖开,和氏璧的绝世风华惊艳世人。后秦昭襄王听闻和氏璧之名,想将其占为己有,就以15座城池为诱饵,欲夺此璧。赵国君臣陷入两难,蔺相如临危受命,携璧赴秦。在秦宫之中,蔺相如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识破秦王假意换城的阴谋。他巧妙周旋,先是以璧有瑕疵为由取回和氏璧,继而倚柱怒发冲冠,直言若秦王强夺,便与璧同归于尽。最终,蔺相如设计将和氏璧秘密送回赵国,上演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从作为祭祀礼器到蔺相如护璧,玉璧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器物的本身意义。它是权力与身份地位的象征,是智慧与勇气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具象化表达。历经千年风雨,玉璧背后的故事依然在岁月中流传,诉说着古人的情感与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成为我们回望历史时一抹璀璨而动人的印记。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