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9
王守忠
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将至,家乡的田野里农民正在收过玉米的地里灭茬、施肥、旋耕,准备播种小麦,望着眼前的情景,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当年种麦时节“嘀嗒、嘀嗒”的耧铃声。
耧,作为一种传统的播种农具由来已久,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它由耧把、耧腿、耧铧、耧架、耧斗、耧杆、耧铃等部件组成。耧把,是横在耧腿上方的一根削去棱角的方木,播种时摇动耧把可调节耧前进方向,掌握播种深浅。耧腿,有的耧两条腿,但大多数是三条腿,耧腿是空心,种子就从上部的耧斗里通过空心流下来。耧铧,套在耧腿下部的最尖端,类似犁铧,呈锐角,起着开沟作用,引导种子流到沟里,埋在地下。耧架,用于固定耧腿、耧斗、耧杆。耧斗,是用来盛种子用的,安放在耧架中间,前高后低,当耧向前走动时,种子自然地向后滑落,通过半圆形仓门,滑落到耧的三个耧腿空心里。耧杆,共两根,各五尺五寸长,后端固定在耧架上,前端伸出去,牲口套在两个耧杆中间,拉动耧杆向前,进行播种。耧铃,垂吊在仓门的竹篾子下边,当耧走动时,耧铃自然摇晃,带着竹篾子拨动种子自由向下滑落,并发出和谐悦耳、委婉动听的“嘀嗒、嘀嗒”声……有民谣说:“耧铃摇得叮当响,南坡北岗把地耩。春天播下千盅籽,秋天收获万担粮。”
在众多的农活中,摇耧是技术性最高的农活之一,庄稼苗能否出好出匀,能否节省种子,甚至夺取丰收,决定性因素在于摇耧的技术和水平。一亩地耩下来,种子既不能剩余,又不能不够。摇耧时,一要根据不同种子调节仓门大小,二要根据耧速快慢掌握摇耧频率,三要根据土壤干湿决定下耧深浅……生产队时期,每年小麦播种时,摇耧者大都是富有多年播种经验的“老把式”。
记得那时候,每年到了秋收种麦的时节,学校都要放半月的秋假,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在生产队的谷子地里赶麻雀,就是跟着耩子拐后面撒化肥,或是帮摇耧人舀麦种子。记忆中的父亲当年就是队里的摇耧把式,他虽然一生担任生产队的会计,但生产队里那些“犁耧耙耱和耩地,赶车铡刀拨秸积(麦草垛)”的样样技术活都少不了他。每到种麦时节,我常跟着父亲舀种子。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唤醒我,去饲养室牵上牲口,再到仓库领取种子。为防止种子被鸟啄和地下病虫害,那时种子都由拌种员将麦种拌好了农药,用那种棉线织成的老式长布袋装好搭到牛背上,我牵牛走在前面,父亲肩扛麦耧紧随其后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每次播种,父亲都非常认真,无论是大路边平整的大块田,还是沟坡地,父亲都要做到“牲口和耧一条线,双手慢摇瞅籽眼。指勾缰绳看歪端,轻扶耧把踮脚尖”。尽量做到深浅适度,下籽均匀,耧条端正。有时因种子里有了麦秸、砖块等,致使耧腿堵塞没有下种(村里人把这种现象叫“噎耧”),父亲总是让我进行细致的补种。父亲说,今天下种不均匀,小麦出土就会缺苗断垄,影响明年的产量……跟着父亲舀麦种子的几年时间里,我不仅学会了摇耧技术,更学到了父亲那种认真办事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这种老式的播种耧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农业机械化替代传统的“铁犁牛耕”,发动机“突突”的轰鸣代替了耧铃的“嘀嗒”,而那远去的耧铃声依然在我耳边萦绕。
半个世纪飞逝而去,但在这个播种的季节,种麦的经历让我始终不能淡忘,那一幅幅画面,时时出现在记忆里,那“滴嗒、滴嗒”的耧铃声总在耳边响起。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