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三足双耳铜香炉 炉香传岁月烟火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2

记者 杨颖琦

文物名片

主角:三足双耳铜香炉

出生时间:清代

尺寸:通高11厘米、口径7.8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香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器具,也是从古至今在祭祀、传统民俗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实用器。那它为什么能绵延千年仍能活跃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清代三足双耳铜香炉,探寻这件承载着先人智慧与审美情致的鲜活历史载体。

  这件来自清代的铜香炉通高11厘米、口径7.8厘米,整体造型仿古青铜器的鬲鼎形。方唇折沿勾勒出规整利落的口沿轮廓,古朴韵致扑面而来;短颈处一周环形纹,纹路细腻如发丝,仿若岁月留下的神秘图腾;其双立耳挺立于炉口两侧,线条简练而刚劲有力,尽显香炉对称之美,实用之余,还增添了几分威严;三袋足稳稳擎起圆鼓鼓的炉身,敦实厚重,既契合力学原理,又在视觉上撑起沉稳气场,彰显古代匠人对艺术与功能融合的精妙拿捏。

此香炉以青铜铸就,历经数百年时光的雕琢,表面虽然已经爬上了点点锈迹,但因青铜合金自带高硬度、强耐磨特质,确保了香炉到今天依然能够保持形态恒定。从其沉甸甸的质感、质朴的色泽中,不难窥见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炉火纯青。

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据古代典籍记载,“炉”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中:“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由此可以得知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作为焚烧器具的炉。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将薰炉作为避秽除虫的重要器具,长沙楚墓出土了一件豆式陶制熏炉,炉身似青铜豆形,炉盖周缘巧妙地设计为几何镂空形,内部有香料和炭末残余,这表明在当时已出现了以熏香功能为主的熏炉。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中“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的记载,也为熏炉的使用提供佐证。

而在长达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中,香炉早已不只是一个传统器具,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宗教祭祀里,它是敬奉神灵、祖先的重要器具,袅袅香烟载着虔诚信仰升腾而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在日常生活中,香炉更是文人雅士的案头雅伴,书斋内一缕幽香,不仅能清新空气,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还能帮助文人墨客们文思泉涌,成为高雅志趣与文化底蕴的象征。

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清代三足双耳铜香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它不仅是一件器具,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用与艺术、工艺与文化的完美结晶。透过它,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社会风貌和精神脉动,感受那个时代的烟火气。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