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鎏金释迦佛坐像 北齐天宝三年的金光佛韵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2

记者 韩立

文物名片

主角:鎏金释迦佛坐像

出生时间:北齐天宝三年(552年)

尺寸:通高17.6厘米、坐高5.1厘米、像高12.5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在佛教造像艺术的长河中,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这尊北齐天宝三年(552年)的鎏金释迦佛坐像虽体量精巧,却在方寸之间凝结了当时对佛陀的想象,在鎏金表面形成光影流转的韵律。

佛像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料质感在鎏金工艺下尤显精妙。袈裟随身体曲线自然垂落,通过鎏金的金属光泽强化了衣袂贴体的立体感。结跏趺坐的姿态法度森严;身下的束腰莲花座堪称点睛之笔:莲瓣饱满,瓣尖微翘似承托佛身,整座莲花座如同一朵悬浮于尘世的圣花,将佛陀与凡间悄然分隔。

佛像左手自然垂于膝头,指尖微屈似欲赐予众生福祉,右手上举。通体鎏金的工艺更让这尊造像超越了材质本身——黄金的延展性被发挥到极致,覆盖于铜胎表面后,经打磨形成均匀莹润的光泽,即便历经千年岁月,仍保留着华贵。当光线洒落,佛像周身仿佛笼罩着金色光晕,让观者在视觉震撼中感受到宗教艺术的神圣性。

北齐时期的佛教艺术正处于中国佛教造像史上的关键转型阶段。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风格逐渐被更为丰满圆润的造型所取代,而这尊天宝三年的鎏金佛像恰好体现了这一过渡时期的特征。佛像的面部虽保持庄严,却已初现后来唐代造像那种更为写实、人性化的趋势。袒右肩的袈裟穿着方式直接承袭印度传统,但衣纹的处理已带有中国艺术的线性美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束腰莲花座的设计,这种座式在北朝晚期开始流行,成为隋唐佛教艺术中莲花座的先声。

这尊鎏金释迦佛坐像于细节之处蕴含着深厚的佛教义理。螺发高髻代表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象征智慧圆满;袒右肩的袈裟穿着方式暗示佛陀舍弃世俗生活的决心;莲花座则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净境界;而通体鎏金不仅表示佛身的金色光明,也反映了“金身”这一佛教重要概念。尤为珍贵的是,这尊造像带有明确纪年——北齐天宝三年(552年),这为研究北朝晚期佛教艺术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坐标。相较于北魏的刚健雄浑或唐代的华美丰腴,北齐造像恰好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而这尊鎏金佛像正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典型代表。

从制作工艺角度看,这尊佛像展现了北朝晚期金属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通体鎏金保存相对完好,可见当时鎏金技术的成熟。

如今陈列于展柜中的鎏金释迦佛坐像,12.5厘米的像高与5.1厘米的坐高形成精妙比例,让观者不得不俯身凝视。在这俯仰之间,不仅能看见北齐工匠对细节的苛求,更能感受到一个时代对精神信仰的极致追求。当鎏金的光芒穿透千年时光,这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宗教器物的范畴,成为南北朝艺术融合的活化石,在金属与火焰的淬炼中,永恒定格了人们对“佛”的终极想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