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父亲的苹果树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5

□荆亚芬

我家的祖祖辈辈生活在晋南的一座小城,栽植苹果树是从父亲这辈开始的。得益于黄土高原肥沃的土壤和北纬34°的宜人光照,再加上晋南人安土重迁、吃苦耐劳的品性,成就了这片大地“果都”的美誉。

大约30年前,彼时的父亲还是20出头的小伙子。当连片的麦田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富裕,成了父辈们必须直面的新挑战。

栽苹果树,品种的选择很关键。苹果树的更新历经多次的迭代,从最初的红星、秦冠到北斗、乔纳金再到现在的红富士、嘎啦等。忆起这些跟我一起成长的果树,眼前就浮现出各色苹果那可爱的样子,红的艳、青的嫩、粉中带绿的脆,最馋的还是它们的味道,酸的清爽、甜的醇厚、香香酥酥的勾人。可以说,故乡果树的更迭史,就是我的成长史,也是父亲的奋斗史。

栽下第一批树苗时,我才三四岁,记忆好像是有一点的,可父亲总说我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那天栽树的场景是这样的,父亲挖坑,我放树苗,忙完后,我们并肩坐在地头,父亲望着新栽的树苗,对小小的我说:“等苹果树活了,爸就给你买个大飞机。”结果我转头跟爷爷叙述:“等苹果树死了,爸爸就给我买大飞机。”小小的事,父亲记了几十年,每次讲起都会哈哈大笑,不知是为我的童言无忌,还是为他用心血浇灌的果树日渐茁壮而欢欣。

春天,百花渐次开放,苹果树的花也绝不逊色。花开五瓣,粉红色的花苞像一个个含羞的少女,绽开后,白中带粉,清新自然,是一种极低调而务实的美。人勤春来早,开春后父亲就没闲过,施肥、浇地,还要忙活给储藏在地窖里的苹果找个好“婆家”,卖个好价钱。这时候更要防倒春寒,寒潮常发生在凌晨,天蒙蒙亮,父亲就扛着草去果园,每隔几百米就拢一堆草点燃,以烟雾对抗寒潮。果花成型较好的话会很快结出小果,它们像一个个小娃娃,有的两个挨在一起,有的三四个挤成一团。果园里蚂蚁忙着搬食,蜜蜂忙着采蜜,父亲也忙着套袋、打药、除草,好不热闹。秋天,脱胎换骨的小果子压弯了枝头。为防果子着地腐烂,父亲拿出提早准备的竹竿给吃重的枝干撑起来。他会一天几趟地巡视果园,摸摸果叶、看看果面,常年的实践造就了他预知先觉的能力。村里有不少像父亲这样的“专家”,一眼就能发现有无病虫害,洞察果树长势。父亲像照料孩子一样伺候着他的果园,果树也会在最恰当时候给予丰厚回报。果子落下枝头,一筐筐载回家时,粗壮的树干散落下满地秋叶,像父亲一样如释重负。

“这片果园,可为咱们家出了不少力!”父亲常这样感叹。这些年,家里院墙翻新,有它一份力量,交通工具从两轮更新到三轮,再到四轮小轿车,满载着它的功劳,但它最大的贡献是供出了3个大学生。我们走出农村,得以看见更大的世界,是父亲最大的骄傲。他从未当我们面说过,但我知道是这样。

那片苹果树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有一年,父亲和朋友做生意失利,家里拮据异常,正赶上我读高三。那阵子,父亲脸色阴郁,家里人都很担心。有一次,父亲出去一整天,直到天很晚才进门,看见我在家,勉强从嘴角挤出了一抹笑,说“回来啦”,就闪身进了屋。我听见他跟母亲的对话,母亲问他去哪了,他沉默半晌,说是去果园里坐了坐。每次只要回老家,我必定要去园子里走走,它是我童年的乐园——我与土地在此连接,它在等候着我。看着静默站立的一排排果树,摩挲着绵软的黄土,那一刻,我理解了父亲。果园是可以治愈人心的,世间的规律就是眼前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任你怎样忧虑,怎样焦心,一切都会过去。

如今,父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那片苹果树也老了,有的因腐烂被连根拔起,可就算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些树也要发光发热。大树干拉到镇上的厂子,能磨成渣做家具,小枝干拉回家,成就母亲灶头一碗碗香喷喷的柴火饭。父亲却总乐此不疲,闲不下来。我们劝他“干不动了就歇歇吧”,他只是乐呵呵不言语,我知道,父亲离不开那片苹果树,苹果树也离不了父亲,他们相互陪伴,彼此成就。

又是一年金秋,父亲在他热爱的那片热土上亲手摘下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我想,他收获的不只是辛勤耕耘的硕果,更是一个老农民的魂。那是只有土地才能赋予的坚韧、质朴与深厚。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