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那一刻,我的眼里充满泪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5

□陈敏

时值9月,我恰好踏上云南腾冲的土地,心情复杂而沉重,似有一曲激昂与悲壮交织的乐章在心底奏响。

此行,我不仅是为祭拜先烈,更是为看一看这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土地,告诉为国捐躯的英灵,我们从未忘记。

晨雾漫过怒江峡谷时,我们已行驶在滇缅公路上。这是一条在烽火硝烟中用血肉筑成的通道,20多万当地百姓(多为老弱妇孺)用锄头挖、用肩膀扛,平均每公里就有3人以生命为之奠基。从昆明到腾冲,沿途散落着无数烈士坟茔与墓园。80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可那些深嵌在岩壁里的弹孔,像无数双永睁的眼睛,凝视着这片被战火反复淬炼的土地。

1942年5月,日军侵入我国边境,云南腾冲这座美丽的“极边第一城”首当其冲,陷入苦难地狱。日军在此大规模奸淫掳掠,进行细菌战、人体实验等,各种极端酷刑和屠杀闻所未闻,两年时间,全县人口近乎减半。惨绝人寰的涂炭、炼狱般的折磨,在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大反攻、强渡怒江的那一刻,集中爆发。

抵御战打了127天,日军第一次遭受亚洲战场上的全军覆灭,3000人一个没留,而我军也付出了近2万人的伤亡代价,9000余名将士阵亡。战后的腾冲,没有一栋可以容身的房子,没有一棵没有弹孔的树木,废墟瓦砾上尸骸堆积成山,地面沟壑间血流郁结成泥。

面对家园的疮痍,腾冲人民没有急于重建,而是四处集资筹款,在来凤山北麓建了规模宏大的抗战将士陵园,取名为“国殇墓园”,让牺牲的战士们长眠于青山之巅。

129米长的名录墙上,镌刻着10万名远征军烈士的名字,“碧血千秋”四个大字,字字千钧,刻进人心,忠烈祠前,英雄永垂不朽;小团坡上,3000余块墓碑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墓园门口的角落,有一处埋葬日本人的“倭冢”,墓堆低矮,里面葬着3个日军最高指挥官,他们双手捆绑以下跪姿势竖埋,面向满山的3000余位英烈忏悔谢罪。

沿滇缅公路继续行驶,翻越松山,最终抵达松山战役纪念馆。站在青铜群雕前,96级台阶格外沉重,这个数字正是那场战役持续的96个昼夜。它记录着那段烽火连天、血雨腥风的岁月,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心涌敬畏。

松山之巅,松涛阵阵。战役旧址上,一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矗立,402座真人比例的雕像分12个方阵排列,老兵、骑兵、女兵并肩而立。最令人动容的是娃娃兵方阵:96个孩童的身影凝固成永恒的冲锋姿态,他们挎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稚嫩的面庞上凝结着超越年龄的坚毅。他们当中,最小的9岁,最大的也只是16岁。最前面的一个孩子13岁,脚上的草鞋已磨穿,塑像原型来自一位美国记者采访过的娃娃兵:一个瘦小的士兵,穿着破烂的军装,身后背着一顶旧军帽,脚趾裸露,当被问及是否想家时,他强忍眼泪、声音发紧说:“想,可他们全被日本人杀死了。”记者又问:“马上到冬天,你还穿着草鞋啊?”孩子看了看脚上的草鞋,说:“可能都活不到冬天了。”

这群娃娃兵,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力所能及的重任。他们穿越于森林,给战士们送信、搜寻伤兵,在战争后期兵力严重不足时,年龄稍大的孩子便会跑向前线冲锋陷阵。我们给他们雕像的口袋里装了些糖果,迟来的甜蜜让人心酸——如果当年他们的口袋里,也能揣上一颗糖,那艰难岁月是否能少些苦涩?

太阳突然钻进乌云,天空变得阴沉,唯有雕像的眼睛泛着微光,仿佛穿透历史迷雾,叩问每个驻足的灵魂。

我的眼里,没有一刻不充满泪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