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以联为媒焕新古城千年文脉

——从运城楹联黄金线路看新绛文化传承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3

□朱青龙

新绛龙兴寺碧落碑亭 记者 薛丽娟 摄 

中心城区楹联文化黄金线路的走红,如一缕清风拂过三晋大地,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鲜活生命力。这条由中国楹联大厦、制作基地与鼎鑫华府文化园串联起的“求索之路”,不仅是运城传承楹联文化的生动实践,更为同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的新绛,提供了一份可借鉴、可学习、可实践的文化传承范本。

运城楹联文化黄金线路的探索,最动人之处在于“让楹联活起来”。718平方米的霓虹巨联打破空间局限,激光雕刻的铝板楹联赋予传统工艺现代质感,二维码楹联让文化内涵可触可感,鼎鑫华府更是将楹联融入社区日常,让居民在散步观景间受熏陶、学创作。这背后,是对“传统文化不是陈列品,而是生活养分”的深刻理解——不局限于书本中的平仄对仗,而是让楹联走进建筑、融入街巷、贴近人心,成为可看、可感、可参与的文化符号。

这份实践,与新绛的文化基因高度契合。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新绛从不缺少楹联文化的土壤:古城墙下的题联见证岁月变迁,古寺庙中的楹联承载信仰力量,寻常巷陌里的门联传递市井温情。运城楹联文化黄金线路的经验启示我们,新绛的楹联文化传承,既需守好“老底子”,更要做好“新文章”。我们可以借鉴其“文化地标+产业基地+生活场景”的模式,将新绛的古城资源与楹联文化深度绑定——在绛州署、龙兴寺等景区打造“一步一联”的景观节点,用现代技术解读古联背后的历史故事;培育本地楹联制作工坊,将传统木刻工艺与现代材料结合,开发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性的楹联产品;在社区、校园开展“楹联进万家”活动,让孩子学对对联、让老人分享联语故事,让楹联从文人雅趣变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更重要的是,运城楹联文化黄金线路的“自然形成”,印证了“文化传承需顺民心、应需求”的真理。山东省东营市楹联协会一行“不打招呼”的探访,北京大学生的组团考察,各地企业家的采购需求,本质上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发追寻。新绛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广泛的群众基础,亦应抓住这份需求,以楹联为纽带,串联古城游、文化体验、非遗传承等业态,让游客在品味“绛州七十二行街”“绛州澄泥砚”的同时,也能带走一副刻有古城记忆的楹联,让新绛的文化魅力通过楹联这一“活载体”传播得更远。

从运城楹联文化黄金线路走红现象联系到新绛现状,从楹联大厦结合绛州古城街巷实际,变化的是地域风貌,不变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楹联虽小,却能承载千年文脉;传承虽难,只要找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便能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新绛当以运城楹联文化黄金线路为鉴,以联为媒,让古城的每一处角落都能听见楹联的回响,让千年文脉在时代沃土中扎根、生长,开出属于新绛的文化之花。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