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3
□杨金贵
初秋的运城,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我与好友一同踏上前往万荣的旅途,探访那传说中“人好药好”的华康药业。
车行渐远,城市的喧嚣渐次退去。田野如一幅五彩画卷: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黄澄澄的梨儿在叶间微笑,玉米地泛着温暖的金黄,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丰饶与厚诚……
不知不觉间,车子驶入万荣城东工业园,25万平方米的华康药业厂区在晨光中舒展容颜。当“人好药好”4个大字跃入眼帘时,我仿佛闻到空气中浮动着一缕清苦而又甘醇的气息——那是中药的味道,是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鲜活的文化呼吸。
华康药业副总经理郝津芳微笑着迎上前来。她的笑容如秋阳般温煦,言语间透着制药人特有的严谨与热忱。
创新显初心
我们首先来到智能物流中心。24米高的立体仓库宛若一座中药的“智慧城堡”,1.5万余个货位在智能系统的调度下井然有序,机械臂如灵巧的舞者,精准地抓取、码垛、搬运。“这里可存储30余万件成品,从识别到配送全自动化,效率比过去提高了3倍。”郝津芳的介绍中满是自豪。
我站在仓库中央,望着头顶穿梭的机械臂,听着设备轻微的运转声,忽然想起小时候随奶奶去中药房抓药的场景——药工们用小秤细细称量药材,用纸包好,以麻绳捆紧,再在药包上郑重盖下药章。动作虽缓,却满含温情。而今,华康以智能物流让中药配送更高效、更精准,每一件药品包装上都印着“华康做精品,好药才立效”的承诺,犹如老药工盖下的印章,诚意依然。
走出智能物流中心,对面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电子加速器辐照中心。这座总投资8000万元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将配备两条辐照灭菌智能流水生产线。“传统灭菌方法效率低、有残留,辐照技术安全、环保、高效,年处理能力可达两万吨,将是黄河金三角区域首个辐照中心……”工程师兴奋地介绍着。
“您知道吗?我们还在建设国家中药材物流基地。未来,从药材种植到药品生产,再到物流配送,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将形成完美闭环。”郝津芳的话语让我想起《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
华康药业的每一项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突破,而是初心驱动下的笃定前行。它源于对现代科技的敏锐洞察,对中药“根与魂”的执着坚守,更源于“让好药惠及更多人”的初心追求。
这份洞察、坚守与追求,让创新有了方向,更有了温度:它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以现代科技为其赋能,让中药更好地回应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将止嗽立效丸从大蜜丸升级为水蜜丸,科研团队耗时12年,反复攻坚含油物料粉碎粘连的难题,每一次试验都是初心对品质的执着较真;与西安交大联合研发“产品指纹图谱”,让每一批药品成分清晰可溯,每一组数据都是初心对安全的极致苛求。
百草存良心
药香引路,我们走进前处理车间。刚推开门,一股浓郁的药材香气便扑面而来——那是纯粹的药材经阳光与良心浸润后的本真气息。4200平方米的空间里,根茎、花草、种子分别在自动线上经历蜕变。气流混合机如沉默的巨人完成进料混合,红外水分检测仪如鹰隼般紧盯药材湿度,色选机精准剔除不合格的颗粒。从清洗、脱水到干燥,每一步都透着认真与严谨。
我忽然想起《本草纲目》中“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记载。原来古人对制药的敬畏,早已被华康人以现代科技延续。他们不仅保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效大山楂丸”的传统工艺,更以3条专业生产线、8台顶级气流混合机,让百草在这里洗尽铅华,焕发新生。
让我动容的,还有车间角落那两台电磁炒药锅。郝津芳轻抚温润的锅体,细说选材之道:“麻黄必用宁夏的,苦杏仁必取河北的,甘草只选内蒙古的,石膏定选山西平陆的纤维膏,虽贵三成,但药效最好。”她的话语让我心头一暖,想起《千金方》“药无虚发,方必有验”的古训。原来“做药就是做良心”,将真诚与善良藏在每一份原材料的选择中,藏在对“过得去说不”的坚持里。
离开前处理车间,我们来到质检中心。这座呈“L”型布局的建筑外表朴素,内里却藏着“火眼金睛”。1586平方米的空间内,65个功能间分工明确,中心检测区的仪器闪烁着精密的光芒。美国安捷伦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日本岛津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海精科的薄层色谱成像系统……200多台国内外先进设备,犹如一支专业的“药品体检队”,为每一批药材、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全面“体检”。
“我们这里有106名员工,5名硕士,32名本科毕业生,23名执业药师。”质检中心负责人自豪地说。一位年轻的检验员正专注地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屏幕上的图谱如跳动的音符,记录着药品成分的每一丝变化。她告诉我,从二氧化硫残留到重金属含量,从显微鉴别到含量检测,每一项指标都严格对标甚至高于国家标准。“只要有一项指标不达标,整批产品都要销毁。”负责人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这里,墙上“视质量为生命”的标语与《黄帝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警句,以及华康人良心做药的理念交相辉映……
硕果载爱心
华康创始人董子清先生,当年签下军令状二次创业,取名“华康”只因“想让华夏大地人人健康”。这个名字中蕴藏着一种大爱。40多年来,这种爱的接力在华康一直传承着、光大着,结出累累硕果。
我们走进华康企业文化馆。墙上挂的、柜上放的各种奖杯和牌匾先夺目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工人先锋号”……一道道鎏金字体在暖光下熠熠生辉,每一座奖杯、每一块牌匾都镌刻着华康半个世纪的奋斗足迹。从1978年董子清创办万荣中药厂,到如今成为山西省最大OTC药品生产基地的辉煌,都在这方寸之间静静流淌。
而真正让我驻足屏息的,是展馆中那座圆形的“信垛”。30多万封顾客来信被精心码成直径1米有余、40多厘米高的圆垛。泛黄的信封层层叠叠,犹如一座用信任堆砌的小山。我轻轻走近,指尖掠过最外层的信封,隐约可见“感谢止嗽立效丸治好了我多年的老咳嗽”“孩子吃了大山楂丸终于爱吃饭了”的字迹。有的信纸留着岁月的折痕,有的信封边角已微微磨损,却都透着最朴素的真诚。
“这些信我们存了几十年,有老人写的,有年轻人寄的,还有家长替孩子写的,每一封都是百姓对‘立效’的认可。”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声音满含敬意,“每个员工来参观都是一次教育和鼓励。看到这座‘信垛’,就知道自己做的药真的能帮到别人。”《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华康人用一丸丸好药,将“华夏安康”的爱心写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里。
文化馆另一侧,“董子清奖学金”展示区同样暖人心扉。自2011年起,华康连续14年为职工子女和北阳村大学生发放奖学金135万余元,助339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在紧邻的“孝工资”展示墙前,我停下脚步——从2021年起,每年重阳节,华康都会将600元“孝工资”直接存入员工父母的账户。展墙上一张张银行转账凭证,如一封封温暖的家书,不仅激励着员工,更感动着老人。“人好药好,好药好人”的循环,恰如《礼记》所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让企业的爱心得以升华,温度得以传递。
临别时,我仰望阳光下高扬的国旗和华康企旗,心有所感,得赞联一副:“华康妙药,百年品质传佳话;立效良方,百姓安康颂口碑”,横批“人好药好”。这20余字,藏在气流混合机的轰鸣里,烙在质检报告的印章里,镌在30多万封感谢信的墨迹中,更融在华康人半世纪的坚守里。
返程途中,风里依旧飘着淡淡的药香。我望着窗外的绿色,想起《千金翼方》“药无贵贱,愈病者良”的箴言。华康人用半个世纪证明,好药不分古今,只要守住初心、良心与爱心,传统中药必能在现代科技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月华初上时,我完成了这篇访记。窗外天地澄明,仿佛也在倾听这个关于良药与初心、良心和爱心的故事。这场秋日拜访,如饮一味醇厚汤药——初味是文化传承的清苦,回甘是“三心”坚守的绵长,余韵则是人性温暖的芬芳。
谨以拙笔致敬所有制药人:愿每一丸药都承载初心,愿每一份健康都遇见良心,愿华夏安康的梦想,永远在这片飘散药香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