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2
同志哥,大家都知道日本侵华,你可曾听说老侯过河吗?大凡出生于五六十年代以前的黄河拐弯处、条山西南一带之广大民众,都知道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老侯,其实他姓侯名为,1940年至1945年在条南抗战六年,1945年6月在胡营村抗击日寇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0年3月,在河南阌底镇驻守河防的侯为以侦察为名主动请缨,率属下百十余人,第一次来到黄河北岸沦陷区的条南。3月31日所部在饮马泉涧设伏突袭日军30多名,完胜无一人伤亡。他本应回部复命,接受嘉奖,考虑日军报复,伤及当地,决计再次应敌。
4月7日在日本计划围剿侯部驻地新庄,途经疙瘩岭,自卫队再次与日军步骑联合兵种500余人激战两小时,自卫队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饮痛撤退,此战打死日军70余人。而侯部随员也有12人阵亡,丢失机枪一挺。
侯为回部复命,在即将受到军法处置的紧急关头,条南民众派当时在阌底镇当商会会长的姚逢铨(三焦村人)以及当地乡绅李少白(永乐南张人)、薛绍轩(汉渡村人)等代表前去求情、说和。虽然免于军事审判,但侯为受到撤职处分,军营赋闲两个月之久,有功未赏反受贬。
在灭国亡种的危急关头,为了改变民众一盘散沙、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被动局面,侯为不计个人得失,义无反顾再次挺身而出。1940年6月经师部正式批准,侯为带领属下武艺高强的萧志诚、王宪宏、缪百华等16名军人,二次渡河北上条南抗日,决心组建一支永不走、打不垮的条南抗日力量,即军民抗日自卫队。为了解决军需供应等事关重大和长远的相关问题,侯为在姚逢铨、薛绍轩的推介下组建了在当地较有声望和影响的十人参谋团。
1940年秋,自卫队在古仁南张村正式成立,侯为任大队长,萧志诚、王宪宏任中队长。自卫队除村民自告奋勇入队外,条山一带按编村每村选派10人参加。
1942年6月,因两年来英勇抗战,精神可嘉,战绩卓著,名声大振,受到时任第一战区司令胡宗南的接见和褒奖,胡宗南为他特批正式编制番号,成立“第一战区中条山挺进纵队”,并拨付经费,配备电话,配备干部、装备、武器弹药。侯为任司令,薛占胜任副司令,萧志诚、翟振华、罗宝玺分别任三个大队的大队长。挺进队以100多名河防官兵为骨干,吸纳当地有志青年,逐渐壮大到500余人,成为条南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抗日队伍。
大敌当前,在国共摩擦不断、地方帮派林立、各种黑恶势力猖獗的复杂环境下,侯为识大体明大义、爱憎分明,团结民众,一边抗日,一边除恶。为长期既怕鬼子又防黑恶、提心吊胆的当地老百姓定了神、舒了心、展了眉。1940年到1945年,侯队长的自卫队先后多次联合中共地下秘密抗日组织张凯(大王板上村人)支队,在痛击日本鬼子的同时,多次联手共产党张凯支队、谢百挺秘密自卫队,在南韩村、北韩村、胡营村、泰山庙痛击借抗日专搞摩擦、搜刮民财的赵志隆、李邦彦、申鸣宵、严振芳为代表的腐朽变质的13团,在营子村、柏树村击溃伪县长陈国璋为虎作伥的清乡团。
自卫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不犯。老侯平时身着便装,与民相处和蔼可亲,空闲时间和老百姓一起搞生产、一起拉家常、一起演节目,如同邻居家的大叔大哥。他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每到一地,他都召集民众讲话,进行政治动员,宣传抗日救国。
他既是百姓的主心骨,又是百姓的守护神。自卫队每到一地,村民不仅为其提供食宿,还送信、带路,从而使自卫队耳聪目明,如鱼得水,确保始终和日军及阎顽周旋而不被吃掉。谁的家庭不和睦、儿子不务正业或染不良恶习,找他保准管用;哪个坏人总作恶,报告给他绝不姑息。
侯为自1940年来到条南沦陷区,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游击作战,袭扰鬼子。侯为率领兵民六年当中,足迹遍布条南村村庄庄、沟沟坎坎。对鬼子或小股袭扰,或大部伏击,或主动出战,或巧应报复,或端敌据点,或半道交手。他们常常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瞒天过海、顺手牵羊,大小战役不计其数,用身经百战形容侯将军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早先的自卫队,还是后来的挺进队。他们有时身着便衣,有时全副武装;有时三五结伙,有时队列雄壮;有时悄无声息,有时声威浩大。他们来无踪去无影,常常搞得鬼子晕头转向,损失惨重。特别是饮马泉涧、疙瘩岭、上阳、汉渡、胡营、赵伊、郭李等十多次较大规模和日军的交战,共歼灭鬼子上千名。
侯为所率虽属一支民军,但绝非草莽。他本人饱读诗书,早先是满腹经纶学霸级的存在,从军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将帅。他重强兵,讲战术,当年人所共知。一有空闲,他就组织大家练兵习武。他是人所共知的神枪手,也要求每个战士以一当十,兵无熊包,弹无虚发。他经常给大家讲:每个队员都是血肉之躯,都是父母心肝,绝不作无畏牺牲。每颗子弹价值一斗粮食,战场上击敌必须掌握好距离,达到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每临战事他都亲自挂帅,冲锋在前。村民都记得汉渡西巷伏击战那一幕,当鬼子队伍行至巷东尽头南拐时,他手持机关枪,躲在村中心池泊东北的那棵粗壮皂角树背后激烈扫射,霎时鬼子倒地一片,其威武雄姿至今都是村民美谈。
脚下无路自辟径,赴汤蹈火济苍生。按照现代人的说法,论家业,侯为应该算妥妥的富累代,优越的家庭条件,他本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他却硬生生选择了戎马生涯。从军也罢,驻守河防也算地处安泰,他又自告奋勇,毅然决然投身疆场。一个人竟然拉起了一支队伍,犹如狂涛中的一道巨坝,即便恶浪将自己掀翻,也在所不惜!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当初给先期捐躯的十二烈士自掏腰包选购墓地时就宣称:这里也有我之一穴,既然我把你们带来,日后我一定要来陪伴诸君。他万分悲痛,满含热泪将他们安葬,亲为烈士撰写碑文并书丹:“大丈夫身逢国难,杀倭抗战而死,得其所也……诸君光荣之责任已尽,诸君正气充塞乎宇宙……苍天不死为者,抑为之任务未尽也!”
侯为牺牲后,条南各界人士在石道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前来吊唁送葬的人来自黄河两岸、条山南北的政界、军界、商界、民众等,人山人海。灵车驱往沿途民众白服戴孝、驻足默哀、长跪叩首、悲痛不已。远在西安、河南灵宝的晋南人士也分别在当地为他举行追悼大会,运城籍辛亥革命元老景梅九先生还在创办的《国风日报》,整版报道他的动人事迹。
侯为条南抗战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在他身上所折射和散发的精神光芒,也一样值得今人和后人深思和推崇。
说他家国情怀、仁爱精神,颂他嫉恶如仇、豪侠精神,歌他视死如归、铁血精神,都难以准确而全面表述其人格之高大、精神之硕巨,原谅本人才疏学浅,读者可以从侯为光辉而短暂人生的点点滴滴中,掩面闭目、静气沉思、细细品咂、各得其悟。
(杜绪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