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一文一武 抗战先声

——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里的两位河东先贤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8


王逸群

近日浏览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的国文课本,居然惊喜地读到两位河东人的抗战事迹。其中一位以文艺为武器,鼓舞民众的志气;另一位则率领自己指挥的军队向日寇发起进攻,赢得全国人民的赞誉。这一文一武皆可称为“抗日之先声”。

1933年1月15日出版的《申报月刊》书影(资料图片)

文者,李健吾先生也。李健吾是安邑县(今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人,现当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作家、戏剧家、文学翻译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即蜚声文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1931年8月22日,李健吾与朱自清等人远赴法国留学。抵法后仅十余天,就传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在激愤和屈辱中,李健吾创作了三幕剧《火线之外》,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曾参加过甲午海战的老兵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故事,鼓励大家投身抗日救国行动。1932年5月21日,《清华周刊》发表《火线之外》的结尾部分《出征歌》:“华夏健儿,文献吉邦,四万万众,死为国难,国殇国殇,万古芬芳,英明不朽长芬芳!一死报国!一死报国!一生一死报祖国!”语句铿锵,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933年1月15日出版的《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新年号上,刊载《火线之外》全剧,并注明“为日寇犯境而作”。(如上图)1937年,民国政治家、文学家叶楚伧主编的《简易师范学校及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国文教科书》第三册以“从军”为题,节选了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课文。课文的尾声激动人心,足以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决心:今日何日?强虏寇疆,嗟我祖国,呼吸存亡!我乃奋起,屦及沈阳,剑及龙江,救我祖国!赴汤蹈火救祖国!

武者,傅作义将军也。傅作义,荣河县安昌村(今属临猗县孙吉镇)人,抗日名将,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20世纪30年代,傅作义任绥远省政府主席。1936年11月,日伪军侵犯绥远与察哈尔交界要冲的红格尔图,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傅作义率部出其不意发起攻击,以少胜多,击败敌人,绥远抗战首战告捷。随后又乘胜追击,收复了日伪控制的百灵庙地区。绥远抗战,是中国抗战史上取得完全胜利的局部抗战,毛泽东主席高度赞誉其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标准国语课本》(韩学章编,霞飞书局1947年)节录了傅作义将军在绥远抗战之后的演讲词。他不为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情势,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不然,就只有灭亡”。1937年上海童新书店印行《非常的国语》,全书分三部分,前两部分揭露日寇在东北和华北的罪恶,第三部分主要与绥远抗战有关。其中《绥远抗战阵亡军民追悼会傅将军哀词》一文,是傅作义将军对阵亡将士的高度赞扬,他在讲话中说,“现在中华民族正走上复兴之路”,表现了其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教科书的封面设计不同一般,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日寇的坦克履带正碾压而来,危机感迫在眉睫,而上方傅作义的题词“唤起国魂”,更为醒目、震撼。


《非常的国语》封面及课文部分内页(资料图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