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8
王长远 何昕怡
1942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太行山听取条西地委工作汇报后指示:
中条山地区的党是个好党,上级对你们很信任,你们白手起家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应当继续发扬。中条山是华北的门户,国民党的20万军队垮了,战略要地被日军占领了,我们要收复失地,就要大抓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地委书记柴泽民同志进康支队任职这很好,你们地委委员都应当到部队去任职,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部队工作抓上去。根据你们那里的条件,用灰色名义好,便于行动和发展;要把敌伪工作搞上去,派干部进去做好分化瓦解工作和情报工作;相信你们是能够按照党的指示,进一步发展条西的大好形势,取得更好的新成绩。
刘、邓首长所说的“用灰色名义”建立的武装之一,就是我党用阎锡山第七专署保安总队第九支队(简称九支队)名义创建的抗日游击队。九支队队长宋振山、政委王立中以及樊马义、郭安选、王作枢、王寿山、张策、张海峰等,带领九支队广大指战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至今,在河东大地、中条山麓,人们还在传颂着九支队战友英勇杀敌的故事。
中条抗日第九支队是在中共条西地委领导下在日伪占领区以灰色名义组建的人民抗日游击队。它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依靠敌占区人民的拥戴与支援,逐步成长壮大。
起初,它是一个包括十余人的自卫团,活动在夏县、闻喜交界处和同蒲铁路周边的五六个村庄。由于积极抗日,纪律严明,保护民众,与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部队逐渐发展到二百余人,游击活动也扩大到二十余个村庄。特别是康俊仁支队五大队与九支队合编后,部队发展到五百余人,战斗力得到增强,游击地区进一步扩大拓展至稷王山以东闻喜、夏县一带。九支队积极打击日伪,使日伪日夜不得安宁,迫使日伪只能固守据点,小股敌人不敢外出骚扰,大大鼓舞了敌占区人民的抗日斗志。
日伪在闻夏同蒲铁路段及重要村镇都设有据点,作为治安强化区。在这些犬牙交错的据点之间,九支队和日伪进行战斗。因此,日军视其为眼中钉,经常反复“扫荡”“清剿”。而且,在稷麓周边,北面有阎顽部队,东南和东北有解宝盛和贾真一匪部,他们与日伪勾结不断袭扰游击队,妄图消灭我有生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九支队越打越大,越战越强,稷麓抗日根据地不断得以巩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1年,日军蓄谋发动太平洋战争,急于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以便尽快“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的中央军”,夺取中条山战略要地。5月7日,日军发动中原会战,中条山一带驻扎的蒋介石第十四、十五两个集团军20余万人,几乎被全歼,中条地区完全沦陷。
为了解救中条人民,中共晋豫区党委决定,重新开辟中条地区,将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撤到太行山根据地的中条部分干部,再次派遣回去。其中包括来自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结业的柴泽民、金长庚、阎家德、解玉田、党永利等同志,以及从中共晋豫区党委党校学习结业的崔晓涛、刘汉中等同志,共计23人。
在返回运城之前,中共晋豫区党委将这批干部集中到平顺县寺头村区党委驻地开展培训。中共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向大家阐明了到沦陷区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政策,要求大家全面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深入群众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的抗战热情,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在建立掌握武装及建立政权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争取顽伪人员起义;党的建设要从发展党员、整顿组织入手,教育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以便增强党的战斗力。这些培训学习,让重返中条的干部全面学习了党在沦陷区的工作方针和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要通过各种渠道团结和争取敌后各种抗日势力,又要充分利用敌伪之间的矛盾,分化和瓦解敌人,集中力量打击敌人。
为便于开展工作,中共晋豫区党委决定以侯(马)垣(曲)公路为界,将中条地委一分为二,成立条东和条西两个地委。条东地委管辖曲沃、翼城、绛县和垣曲四县,条西地委管辖夏县、闻喜、平陆、解县、虞乡、芮城、永济八县。1941年7月,首批23名干部辗转返回中条,开始重新开辟中条地区的工作。由于日伪统治残酷,为打开局面,党组织派遣的党员只能以社会职业作掩护,秘密开展工作。
7月,柴泽民、阎家德、金长庚等回到运城,成立了中共条西地委。书记柴泽民、组织部部长阎家德、宣传部部长董奥林、委员金长庚。条西地委成立之后,就将工作重心放在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当时,在条西地区活动的游击队,由于政治背景各异,队员成分复杂,各游击队对抗日的态度大不相同。按照当地百姓的说法,这些武装“有抗日的,有混饭的,有捣乱的”。中共条西地委和各县县委,坚决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中条山地区的一切抗日武装进行了团结和争取工作。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第九支队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最后成为开辟条西抗日根据地的一支主力部队。
在战火中诞生
条西地委柴泽民、金长庚同志根据中条山的形势,指示各县委在敌占区积极组织和建立抗日武装,打击日伪,消灭土匪,保护人民。闻喜县委书记杨作杰同志,到敌占区夏县泊头村筹建武装。这里是闻喜、夏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区,日军统治薄弱但群众基础好,地形又是丘陵地带,便于开展游击战。1936年红军东征时,河东特委嘉康杰同志曾在夏县组织暴动配合红军,播下了革命种子。泊头村宋振山、张金山和姚全贵等就是康杰支队王振东介绍加入党组织并建立党支部的。宋振山同志当时年仅二十岁,是泊头村村长,他忠诚可靠,机智勇敢,深受群众拥护。1941年冬,日军为了“以华治华”,在各村成立自卫团,妄图镇压抗日力量,泊头村党支部利用这个时机,由地下党员宋振山、张金山、韩效康为骨干,通过“换帖拜把子”联合了本村姚鼎卿、姚金忠、左银桐、姚金贵等十余名抗日青年,成立了泊头村公开合法的自卫团,初始装备简陋,只有手枪、土枪各两支和一些大刀长矛,后与沙流村、大里村自卫团联合,共同开展抗日活动。
金长庚同志利用宋振山与国民党特务贾真一部几个头目是换帖兄弟的关系,派宋振山带领一支精悍的小分队打入匪部,掌握敌情,分化敌人。不料宋振山身份暴露,乘机逃脱。这时,我党为了积蓄力量,征得金长庚的同意,宋振山奉命借故交关系潜入阎锡山第七专署,将部队番号定为二战区第七专署保安纵队第九支队,活动于道北一带。宋振山以金长庚同志发给他的两支步枪为基础,后来缴获敌人手枪4支,与王作枢等活动在沙流、大里一带,逐步扩大队伍。
1942年春,宋振山和王寿山建立联系,王寿山从阎部带回机枪1挺参加了九支队,九支队实力增强。在宋振山和王寿山的领导下,把当时只有2挺机枪、10多条步枪、25个人员的队伍,正式编为一、二、三大队。随后又与汾南别动队宁彦取得联系,到西下冯杀了别动队的两个顽固分子,在别动队基础上,成立了四大队。至此,九支队下辖四个大队,在宋振山、王寿山的带领下,在闻喜柏林和夏县沙流、大里一带活动,与康俊仁支队由张世俊、樊马义所带领的五大队,赵宜轩任队长的稷麓县支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扩大革命根据地。
建立民主政权
部队不断发展与壮大,部队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1941年底到1942年,部队供给主要是向各村分派、催收。随着部队人员的增加,为了减轻群众负担,保证部队供应,部队开展大生产,并通过战争缴获,从汉奸地主处收缴。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根据地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巩固,党决定在九支队活动的地区成立夏县第四区政府,王建武同志任区长。有了区政府,游击队发展得更为迅速,不仅物资供给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加游击队,九支队的队伍迅速扩大。1943年初,第四区政府发展为稷麓县民主政府,根据地也不断扩大到闻喜北垣的杜村、小马,直至郝壁村等;西北方向由夏县四区直到安邑县境内。在我们的打击下,驻守在冰池、刘家场等地的鬼子,经常龟缩据点,不敢出动一步。驻扎王范的伪军虽未和我部队交过战,但也已经闻风丧胆。
合编后力量壮大
1943年下半年,日伪阎顽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疯狂向抗日根据地反扑。此时,全国的抗日形势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我党为了加强部队领导,壮大武装力量,集中全力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决定将康俊仁支队由樊马义所带领的五大队并入九支队,重编为三个大队。合并时,支队部十余人,一大队已发展到七八十人,二大队仍是十多人,三大队三四十人;康支队五大队一百二十余人,共计二百七十余人。改编后,部队仍名为抗日第九支队。地委委员、闻喜县委书记杨作杰,受地委书记柴泽民委托,宣布支队长宋振山,副支队长王作枢、樊马义,参谋长王立中。下属一、三、五三个大队,原九支队一大队仍编为一大队,大队长王寿山,指导员张策(现名段洪波),原九支队四大队这次合编时,一部分编入一大队,一部分划归一区办事处,独立队1943年在窑头沟受损失后,人数不多,这次也编入了一大队。三大队,以原九支队三大队为基础,将五大队的五中队及原九支队二大队编入三大队,大队长高德宽,指导员杨端。后高德宽思想堕落,1943年叛变被我处决,张海峰同志接任大队长,指导员杨端同志于1944年5月战斗牺牲后,由杨治华同志接任指导员。原五大队编为第五大队,大队长李保,指导员王质轩。1944年1月初,派来吕云行为一大队副指导员,3月派来郭安选为九支队政治部主任,8月派来杨治华为三大队指导员。1945年1月派来陈捷第为九支队参谋长。
其实,1941年5月23日,在夏县周村背后的中条山上成立了康俊仁大队,下属四个中队。其中四中队(即五大队前身)队长是樊马义,指导员金忠吉。当时,条西地委柴泽民指示,要康大队抽出力量开辟稷王山地区,发展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政权,建立根据地。1941年11月,康大队指导员崔晓涛同志带领三、四中队第一次越过同蒲铁路进入稷王山地区,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遭到敌人袭击,打了一仗,当夜便返回中条山麓。1943年1月,康俊仁大队改为康俊仁支队,下属七个大队。当时四中队改为五大队,大队长张世俊,副大队长樊马义。接着康支队的三、五两个大队联合,第二次进入稷王山,不料当日在大堆后被敌包围,部队奋勇冲杀、胜利突围,但敌人继续追击,战士们边战边退到火焰山高地,直打到天黑敌才撤离。这次战斗,部队损失较大,但打击了日军,锻炼了自己,鼓舞了群众抗战热情,提高了部队威信。
合编后,各大队在支队部统一指挥与领导下,有分有合,基本上以大队为单位分散作战,需要时全支队集中作战。五大队以小堆后为中心向安邑方向扩展;一大队以神柏为中心向店头和新仪张方向扩展;三大队以山家庄为中心向北垣扩展。各大队边战边宣传,组织群众严守群众纪律,密切军民关系,协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积极整顿与发展部队,巩固扩大游击根据地。
协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过频繁战斗,艰苦工作后,九支队壮大了,游击根据地建立了,这就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造了条件。再者,由于当时部队的壮大更需物资供应,和更好地组织人民群众抗日,也需要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于是根据条西地委先后指示,1942年5月,九支队五大队协助建立了闻喜第四区抗日政府,王建吾同志任区长。五大队抽调两名战士、三支步枪、一支大眼冲锋枪建立起区干队。1943年秋,一大队在下岭后村一带,协助建立闻喜第一区抗日政府,区长王建堆(现名任杰),并拨给步枪三支,建立起五至七人的区干队,配合开展政权工作。1944年末,一大队协助建立了新绛县抗日民主政府,并配合县政府在支社张村一带开辟政权工作。与此同时,三大队协助建立闻喜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马克让同志任区长,并拨给步枪两支,建立了区干队。后来区干队奔袭二战区编村人员,缴获步枪五支、手枪一支。
改编后的九支队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实现了党对部队的领导。各大队都建立了党支部,指导员是支部书记,党员多系大队、中队、班的干部,约占部队的10%—15%。一大队当初,只有工作员陈保寿一个党员,1942年张策到大队后,先后发展了大队长王寿山,中队长樊英贤、梁月亭,班长李景儒、周殿英等同志,从而建立起党支部,加强了党对部队的领导。
各大队边作战边宣传发动群众,每到一村都会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当前抗战形势,树立抗日胜利信心,号召群众反对日、伪抢粮抓丁,防特反奸,积极支援游击队。其中一大队还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宣传队,到各村去宣传、开会、写标语。
在战斗中立功
合编后的部队,同日伪阎顽及国民党匪特部队频繁作战,战斗规模越打越大,不断取得反“扫荡”和反“进攻”的胜利。
1943年冬至1945年上半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败,战线延长,兵力不足。在稷麓地区,九支队、稷麓县支队、汾南游击支队等抗日队伍日益壮大,根据地也扩大,迫使日本、顽伪只能占领点线,少数据点撤退,大据点兵力减少。但日军并不甘心失败,还在作垂死挣扎,继续强化治安,实行“以战养战,以华治华”政策,到处抢粮抓丁。在军事上,敌人采取以运动守敌为主,集合闻喜、夏县、曲沃县的侯马等处之敌,进行分片“扫荡”。九支队为了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一方面积极宣传组织群众,打击敌人抢粮抓丁;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对日伪“扫荡”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对小股敌人,则采取伏击、奔袭、克敌制胜。主要战斗有崔家庄伏击战、夜袭闻喜火车站、火焰山痛击日伪军、凹底村遭遇战等。
九支队在与日伪作战的同时,还要同国民党、土匪特务游击队作战。当时,国民党匪特武装解宝盛的八支队,盘踞在闻喜县西南及夏县兴南庄、侯村一带;国民党匪特贾真一部盘踞在靠稷麓县东北的闻喜县孙村、吴村一带。这两股匪特武装不但不抗日,反而与日伪暗中勾结,不断向抗日的康俊仁支队、九支队进攻,侵犯我分区根据地,他们每到一村,抢粮、抢牲口,奸淫妇女,残杀活埋抗日干部,人民对他们恨之入骨,称其为杀人不眨眼的“活阎王”。贾匪将我太岳军区派往建中部的八名优秀党员干部,拦路伏劫后全部活埋。这两股匪特武装甚为嚣张,对我党创建的根据地危害很大,所以我部队对匪特也进行了坚决斗争,主要战斗有配合康支队反击贾匪侵犯、奔袭贾匪粮站、强攻庙坡山、北古村歼灭战等。
1943年冬,特别进入1944年以后,日军失败已成定局。这时,阎顽部队从吕梁山下来进入汾南摘“桃子”,企图占领稷麓县根据地,消灭九支队。阎顽所到之处,要粮派款搜刮民财,搜捕抗日干部。为了保卫根据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九支队与阎顽针锋相对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主要有任村埋伏战、引诱顽军互斗、下丁夜袭战、薛宝财血战阎顽、火焰山坡攻击战、东张村遭遇战、上庄掏心战、柏林夜袭战、神柏歼灭战、上丁强攻战等。
1945年7月,九支队已经发展到约五百人,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成为稷麓抗日根据地一支主力部队。数年间,九支队在与日、伪、阎顽及土匪部队的历次战斗中,战果累累,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先后有支队参谋周建平、王立中,大队长宁武炎、王盛明,大队指导员杨瑞,中队长冯辛酉、薛宝财等百余名干部、战士英勇献身,壮烈牺牲。
到了1945年9月、10月间,根据上级指示,在闻喜东镇川口将九支队、汾南支队、稷麓县支队和闻喜独立营,合编为太岳三分区五十五团,团长陈捷第,副团长樊马义,全团1200余人,升级为野战军。从此,他们投入了解放战争新的战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