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3
□关新刚
在许多关帝宫庙里,都可看到关公身旁站有周仓、关平,有的还有王甫、赵累、廖化、马良、杨仪等部将。据考证,关公身边这几位亲近将领,各有所职:周仓为贴身侍卫、关平为关公长子、王甫为随军司马、赵累为都督粮草官、廖化为帐下主簿、马良为首席谋士、杨仪为功曹史。
解州关帝祖庙午门两旁陈设着周仓、廖化像,庙内部将祠敬置有王甫、赵累和杨仪三人彩塑像。山西阳泉林里关王庙正殿内,关公像左侧为关平、王甫和赵累像;右侧为周仓、马良和廖化像。福建东山关帝庙正殿的关帝像两旁,也奉立有随关帝于麦城尽忠的周仓、关平、王甫、赵累四尊塑像。
按《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关平作为关公长子,近身守护在其父身边,是亲情所致。关公身边的其他部将,则是因为生前跟随关公秉持忠义匡扶汉室。
贴身侍卫周仓
贴身侍卫,一般是指古代时期负责保护皇帝或重要人物安全的武官。在众多关帝庙宇中,周仓形象大都为站姿,黑脸短须,眼睛圆突,身穿甲胄,满脸胡毛,左手执关公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英姿勃勃,颇具英雄之气。
解州关帝祖庙午门周仓像 记者 薛丽娟 摄
《山西通志》记载:“周仓将军,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羽于卧牛山上,遂相从。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清康熙十八年《平陆县志》记载:“将军城在县北(指老县城)三十里西祁村,有周仓庙及古城遗址。”
平陆县部官镇西祁村,为武烈侯周仓将军的出生地。该村现保留有周仓庙,当地人称之为周爷庙。该庙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后毁于抗战时期。现在看到的周仓庙主殿,是1992年在原址上新建的。
西祁村周仓庙坐北朝南,主殿高大静穆,红墙碧瓦,雕梁画栋,色彩绚丽。主殿门外西侧,长着一棵枝繁叶茂、历经沧桑的古柏。古柏被一圈青砖墙包围着,围墙下有一墓冢。据围墙碑文记载,这里就是周仓母亲白氏海棠之墓,人称“周母坟”。过去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周仓生日这一天,家乡人都要在这里举办周仓文化节和庙会祭典活动。
墓冢围墙上另一块碑刻着“汉武烈侯周仓简介”。周仓殉节后,葬于麦城西郊(现湖北当阳两河镇)两公里处,坟前碑刻上书“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该墓地坐北朝南,依次建有祭亭、坟墓、将军亭、享殿等建筑,距当阳关陵20余公里。
《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记述,黄巾起义失败后,周仓与其同僚裴元绍啸聚山林,拉起一支人马占据卧牛山寨劫富济贫。当关公辞别曹营携二位皇嫂寻找刘备路过此地遇见周仓后,周仓立马告知裴元绍率兵回守山寨,自己愿做马前卒、扛刀弟,誓死追随关公。
周仓闻知关公被孙权杀害,悲痛欲绝,放声恸哭,拔刀自刎,以身殉节。周仓义举,感动天下人,先后被追谥为“武烈侯”“忠义勇公”“周大将军”,后人尊称他为“天下第一忠心之人”。
然而,史上有人认为,《三国志》《后汉书》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所引的200多种魏晋典籍中,均没有周仓其人的记载,周仓应当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
也有人坦言,周仓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只是前期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其实在《三国志·鲁肃传》中就有周仓身影出现。文中记述,汉建安二十年,孙吴为了向刘备讨要荆州,便派鲁肃前去质询刘备不守信誉借了荆州不还。关公身旁一人打断鲁肃的话,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这个敢于打断鲁肃话的人,就是关公的贴身侍卫周仓。
还有人提出,自元代《全相平话三国志》首次对周仓以关公贴身侍卫的身份给予披露,以及《山西通志》对周仓故里有了明确说法以后,周仓便成为一位历史英雄人物了。
周仓作为关公贴身部将,一直被人们敬仰。人们一提到关公,免不了就想起紧随其后的周仓;同样,人们一说到周仓,自然会联想到关公,因而民间则称“但有关公一座庙,必有周仓一炷香”。
随军司马王甫
随军司马,一般是指古代时期负责军队管理和指挥的官员。《三国志·杨戏传》中记载:“国山名(王)甫,广汉郪人(今四川省三台县)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
从正史记载来看,王甫原为刘璋下属,后来归顺刘备,被封为绵竹(四川德阳所辖县级市)县令。此后,王甫又被刘备调往荆州担任议曹从事,后随从刘备征讨东吴,秭归(今湖北宜昌)之战中遭遇不幸,为国捐躯。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第七十七回记载,王甫作为关公随军司马,不但足智多谋,而且忠诚守义,深得关公信任。尤其是在麦城失守后,当他看到关公父子二人首级后,大叫一声,先周仓一步,堕城而死,继而周仓自刎而亡。
东汉时期议曹从事,是协助州牧或者刺史处理州内各种事务的属官;而随军司马则是军队中负责管理和指挥军队的高级官员,两者职责和地位上有明显区别。也就是说,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记载王甫的从军身份和死亡缘由不尽相同,但黎民百姓和历代帝王认可的却是《三国演义》中的王甫。
不管怎样,王甫确实是为了蜀汉大业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确实是一个值得缅怀和敬仰的忠义之人。因而许多关帝庙宇,将他与忠义之神关公一同供奉和祭典。
都督粮草官赵累
都督粮草官,一般是指古代时期负责押运粮草的官员。《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三国志·潘璋传》记载:“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从《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第七十六回、第七十七回中我们可看到,赵累虽为管理粮草的都督,但他有远见卓识,深为关公所器重。
荆州危机,赵累向关公献计谋:“可一面差人往成都求救,一面从旱路去取荆州。”关公采纳了赵累主张。当关公在取荆州途中,遭遇前有吴兵、后有魏兵进退维谷的困境时,赵累又劝言关公,致书吕蒙,重申蜀吴盟好,共讨曹操。关公依然接受了赵累谏言。
可以看出,赵累不仅是一个只懂得“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粮草官,还是一个能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深通韬略,足智多谋的好参谋。
麦城失守,蜀军寡不敌众,赵累不顾生死,不弃不离,跟随关公突围。当随关平一起堵截断后时,他在临沮(今湖北宜昌远安西北)一地,随关公、关平一起被吴将潘璋部下马忠擒获所杀。
帐下主簿廖化
帐下主簿,一般是指古代官署中的文职官员。廖化出身于荆州豪门大户,文化功底扎实。《三国志·廖化传》记载,廖化本名淳,字元俭,荆州南郡襄阳中卢(今湖北襄阳)人,初为前将军关公主薄,负责处理文书工作,深得关公信任。
麦城失守后,廖化诈降骗过东吴,孙权封其为太守,后再诈死,带着母亲返回蜀汉,半路与刘备东征军相遇。刘备念其忠义,封其为宜都县(湖北宜昌所辖地)太守,后任广武都督、阴平太守、右车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公元264年,蜀国灭亡第二年,廖化在迁徙河南洛阳安家途中病亡。
虽然史书对廖化的记载不是很多,但廖化在蜀汉阅历丰富。他见过关公麦城失守时的落寞;见过刘备托孤白帝城时的无奈;见过诸葛亮五丈原悲恸场景的沧桑;直至见到后主刘禅拱手相让江山时的凄凉,他在痛定中走到了生命尽头。
世间有一句俗语,叫作“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廖化晚年时,依然能亲自上阵作战,确实是一位宝刀不老、英勇骁战的杰出将领。
首席谋士马良
首席谋士,一般是指古代时期为君主优先提供战略、战术决策的官员。关公的首席谋士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马谡兄长。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唯马良最为出色,因而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是为蜀汉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贤臣”之一。
《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兼领荆州牧时,征召马良为荆州从事。在汉代,从事是州刺史的佐吏,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助理。建安十六年,刘备入定蜀州,诸葛亮也随后前往。他悉知马良才华,便留其在荆州辅佐关公,出任军师和谋士。正因马良曾为刘备“秘书”,自然而为关公的“首席谋士”了。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记述,关公在镇守荆州攻打樊城期间,被毒箭射中右臂,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关公却与马良从容下棋,足以看出在重大事项中,马良与关公的信任关系。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刘备亲率蜀军讨伐东吴,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一方面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另一方面派马良到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招纳五溪少数民族武装。马良在短时间内成功说服了他们归顺蜀汉,争取到了有生兵力的协同作战。同年六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在撤退时被吴将步骘兵士截击而被杀害。
从《三国演义》记述来看,马良是一位极具智慧和才学的优秀谋士,不仅在关公镇守荆州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在刘备东征、诸葛亮南征时侯,提供了重要智谋和谏言,同时还在政治、军事、外交、内政等方面,对蜀国的崛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川成都武侯祠在陈设刘备殿东廊以庞统为首的十四尊文臣塑像时,把马良像列入其中。
功曹史杨仪
功曹史,一般是指汉代官府中主要负责考察记录业绩、选拔人才及掌管吏员赏罚任免事宜的官员。《三国志·杨仪传》记载:“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
《三国演义》记述,杨仪于建安年间,曾为曹魏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公,任为功曹,也称功曹史,主要协助郡守、县令等官员处理文书和日常事务,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助理。
其间,关公让杨仪作为信使去成都拜见刘备,刘备发现杨仪对政治、军事很有独到见解,便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古代负责协助左将军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的官员),因而荆州失守之战中,杨仪不在此地,而在刘备身边。
关公大义归天后,建兴三年(225年),杨仪随诸葛亮南征入驻汉中,被任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杨仪率军返回汉中,诛灭魏延三族。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满腹怨言,被贬为庶民流放,后被下狱,最终狱中自尽。
关帝宫庙里的关帝侍从和陪护,除了置有关公镇守荆州期间身边的部将大臣外,还有皇帝为关公赐封的左右丞相,如常平关帝家庙崇宁殿内关公像的左边是陆秀夫,右边是张世杰。这两位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丞相,为保全大宋名节,拥立8岁赵昺为帝。元军攻打崖山(今广东江门新会区),宋军大败,陆秀夫仗剑将妻子和儿女赶下海后,自己背着小皇帝投海自尽。张世杰在海上与元军激战时,不甘投降,堕身跳海,继而南宋宣告灭亡。他们为国尽忠的义举感动了上苍,使得明万历年间关公封帝时,这两位大臣亦被赐为关公左右丞相。虽然他们不是同一朝代的历史人物,但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关公为核心的忠义楷模和典范。
关公身边的部将大臣们,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追思和敬仰,还隐喻着一种教诲和启迪,一种精神和文化。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