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30

□王双怀

近日,部分地区的强降雨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历代王朝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城市的给排水问题。古人对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朴素的“海绵”智慧。那么,古代城市怎么排水?对当代的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汉长安城是在秦都新区的旧址上建成的,略呈“斗”形。城内“八街九陌”,宫殿林立,有长乐、未央等四大建筑群。城外有豪华的建章宫、庄严的明堂、秀丽的昆明池、辽阔的护城河及比较完善的给排水系统。考古人员曾在汉长安城遗址发掘出两千多年前的排水渠道和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管道在汉长安城中广泛分布,其中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武库等处的排水设施比较先进。所用陶管形制、连接方式和管道形制等各有特点,说明当时人们在建筑城墙时,预先有计划地在墙基之内埋设一些断面呈圆形或五角形的陶质水管,以起到排水的作用,反映出西汉时期都城排水系统建设的辉煌成就。

  运城市海绵公园中的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

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总面积达到80平方千米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大兴城和长安城外有泾、渭、浐、灞、沣、滈、潏、涝等8条河流,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格局。城中的供水系统主要由渠水和井水组成。渠水主要有清明渠、永安渠、漕渠、黄渠等,井水广泛分布于宫廷和坊里之中,二者相互补充,以供居民生产、生活之用。多余的渠水流入园林和池沼,形成优美的景观,或在消防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排水系统则由城壕、沟渠和窨井构成。外郭城的城壕、东西十四条大街和南北十一条大街两侧的沟渠及散布于各个坊中的窨井均有排水的功能。宫城、皇城和东西二市的排水系统最为完备。尽管在下大暴雨的时候或阴雨连绵的日子也会出现局部内涝,但给排水总体上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除西安外,北京、洛阳、南京等古都的给排水系统亦可称道。如北京在金代开凿了护城河、金口河,使高粱河与通惠河相接。元代营建大都,开金水河,引白浮泉水,连接通惠河。明代开外护城河与内护城河相连,挖内外金水河,又绕紫禁城开凿护城河及排水明沟,在防洪防涝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清代在北京西郊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园林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河湖湿地,对北京抵抗西山洪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地制宜修建给排水系统

开渠引水和挖掘井泉是城市给水的重要举措,而开凿城壕、沟渠和窨井,则是城市排水的主要途径。然而,城市给排水往往会受到气候、地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遇大旱,渠水可能干枯;如遇暴雨或阴雨连绵,便会出现城市内涝。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古代在修建给排水工程时,也很重视地形地貌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从而采用引、蓄、排相结合的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所谓“引”,就是根据地形地貌开渠,在河边修筑分水堤坝,挖掘引水渠道,按照“自流”的原理,将河水或湖水引入城中,供居民使用。如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城有比较完备的引水系统。永安渠引交水经大安坊之西南入长安外郭城,向北流经大通、敦义、永安、延福、崇贤、延康六坊之西,在光德坊西北隅过漕渠,北流经布政等坊,最后北注于渭水。清明渠引泬水自丈八沟分支,经大安坊东南进入京城之南,又北流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向北流入宫城。这两条引水渠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等问题。

所谓“蓄”,就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挖掘湖泊、池沼,收集雨水,或防洪泄洪。长安城中的曲江池、昆明池和太液池等池沼即有蓄水的功能。因水面广阔,均成为著名的风景区。曲江池原本是在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天然池沼,秦代曾在曲江西南部的台塬上修建宜春苑。汉武帝十分欣赏曲江一带的景色,对曲江池的水域进行了修整,挖凿了新的泉眼,以扩大曲江池的水源,使曲江池的水面增加到六里。

运城市盐池神庙中的排水设施  图片 记者 刘亚 摄

昆明池是西汉鼎盛时期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后来逐渐具备供水、养殖等功能。此池在汉代周回四十里,以交河为其水源。魏晋南北朝时,昆明池曾因关中大旱而一度枯竭,但不久即恢复较大的水面,池中盛产芙蓉,鱼类繁多。唐代经过重新整治,烟波浩渺,景色优美。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多喜来此观光。太液池位于大明宫含凉殿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景色宜人,是唐后期皇帝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这些大型池沼不仅是优美的风景区,而且具有蓄水的功能,在调节长安城水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西郊是湿地集中的地方,清代在此建造了一些“水景”园林,以河湖吐纳雨洪,使其具有滞洪、蓄洪之功能。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所谓“排”,就是将城中的积水排出城外。城市内涝往往是由于降水过多,河渠泛滥、积水无法外排导致的。排水工程主要是用来排泄积水的。考古人员在汉唐长安城遗址中发现,其宫苑内有设施完备的排水渠道,坊里中有纵横交错的下水管道和排水沟,院落中有渗井和排水道。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说明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已形成一定的排水网络系统。当然,排水网络出了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城中同样会出现水灾。如宋仁宗天圣二年,开封出现了严重的水灾。宋仁宗令张君平前往考察灾情,发现城中的水灾与城外排水河沟的淤塞密切相关。因此,张君平向仁宗上了《疏决利害八事》,提出了疏通下游河道的具体措施,如测量地形、合理规划排水路线、清理废弃河道、奖惩分明、确保工程质量等。这些建议被皇帝采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除了注重“引水”“蓄水”和“排水”之外,中国古代的不少城市中还有园林、池沼和大片绿地,甚至不给道路铺设砖石。如唐都长安的皇城中有5条南北向大街,7条东西向大街。外郭城中有东西向大街14条,南北向大街11条。这些大街都很宽广。其中朱雀门大街的宽度将近150米,丹凤门大街的宽度更达到170米。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这些街道的两侧均开挖有排水沟,并且栽种槐树进行统一的绿化,但并未铺设砖石,也未进行过度的硬化处理,基本上都是土路。这在下大雨的情况下会出现泥泞,不利于行走,但它的渗水性,能够吸收部分城中的雨水。而城中的园林、池沼和大片绿植更可以有效地涵养水源,减轻城市内涝的压力。这也是一种“海绵”智慧。

 (《人民论坛》杂志)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