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赵晚报时间:2025-07-28
□安春华
最初,秋千是力量与勇敢的象征,充满男人味。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攀缘和奔跑中,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现在这种秋千(悬挂于木架之下,有踏板),至晚在春秋时期出现在我国北方。《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古今艺术图》上也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 山戎是春秋时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在燕山及周围地区,齐桓公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
夏县介子推文化园荡秋千泥塑
记者 刘亚 摄
在秋千由山戎的军事训练工具演变为中原人的游戏工具的过程中,它的味道发生了变化,女人味多了。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作《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到了唐代,秋千仍为后宫妃嫔所喜,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到了宋代,出现了“水秋千”,这倒应该无关女人味儿,而是男性杂耍艺人的绝活儿。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记载,“水秋千”表演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横梁相平时,他们双手脱绳,在空中翻个跟斗再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燕赵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