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治理黄河的名臣与妙招

来源:中国水运报时间:2025-07-25

□刘永加

运城市鼎鑫华府小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石雕  记者 刘亚 摄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文化,而且在灌溉、航运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上黄河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对于黄河的治理显得重要。司马迁在《河渠书》开篇就说,“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这句话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禹常年奔走在治水第一线,“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大禹这一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并传之后世,直到汉代画像石中,大禹依然是头戴斗笠,手执木耒,奔走在山川之间。历代在治理黄河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治河名臣,并且他们摸索出了独到的治河策略,令人耳目一新。

汉代王景堰流法治河有道

王景,字仲通,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后汉书・王景传》记载,王景“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技艺”。他特别“能理水”,曾与王吴合作,用“堰流法”治理浚仪渠很有成效。因此,东汉朝廷便授命他们两人治河。他们的治河工程主要有: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建立水门等。

这次王景、王吴治河,所确定的黄河下游水道,上起荥阳,下到千乘海口,共长千余里。黄河携沙量大,河道因泥沙沉积容易南北摆动,而且黄河汛期水量往往是平时的几十倍,四处漫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修建河堤,否则,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为害极大。因此建筑自荥阳至入海口的千里黄河长堤,便是他们这次治河的重点工程。当时他们筑堤时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他们修双重堤防,将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流出,受外堤的阻挡,流出的水,从下游的水门回注河中。修建重堤,工程虽然巨大。但它却有利于将洪水中的泥沙沉积于内外堤之间,既加固了堤防,又延缓了河床的淤高。

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除水患

黄河下游决口非常频繁,洪灾沙害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任命治河专家潘季驯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针对黄河河道淤积和前人的做法的实际,潘季驯另辟蹊径,拿出了他新的治河方法。

这种治河新法,后人称为束水攻沙法。它最早由虞城(山西省平陆县东)一位不知名的秀才提出,总理河道的万恭首先加以试用,潘季驯使之进一步完善,并广泛推行。潘季驯认为,偌大一条黄河,水中含沙量很高,而且源源不断地随水东下,人力有限,排不胜排。而水力无穷,将它集中起来攻沙,有如“以汤沃雪”,便可迎列而解。

潘季明主持治理黄河的时间很长,他以束水攻沙为核心,在工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的有如此做法:首先是“塞旁决以挽正流”。虞城秀才认为,“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在治黄河时,潘季驯遵循“塞旁决以挽正流”的方针,将从决口旁出的河水堵住,使河水集中到干流中来。潘季驯曾先后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历时20多年,他相继堵塞了数以百计的黄河决口,终于结束了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多段分流和洪水横溢的局面,使河水集中到贾鲁故道。

其次是筑近堤以束水攻沙,筑遥堤防洪水泛滥。潘季驯认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因此,除堵决口外,以主要力量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两岸,紧通水滨,建筑坚固的堤防。这两道南北大堤被称为近堤或缕堤,是束水攻沙的最主要工程。

最后是蓄清刷浑。黄河、淮河在清口(今江苏省清江市西南)交汇,以下的黄河与准河合槽。淮河水含沙量较少很清,为了加强冲沙力量,潘季驯又加高、加厚高家堰大堤,将准水拦蓄于洪泽湖,提高洪泽湖水位,使清水可以顺利进入黄河,借清水之力,冲刷浑浊的黄水。

清代靳辅川字工程治淤沙

靳辅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靳辅著有《治河方略》一书,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靳辅、陈潢治河,主要措施与潘季驯基本相同,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但筑堤范围要比潘的广泛,除修复潘的旧堤外,又在潘季驯不曾修建的河段加以修建。他们认为河南段黄河“在上游,因此河南有失,则江北河道淤淀不旋踵”。就在河南中部和东部的荥阳、仪封、考城等地,都修建了缕、遥二堤。而在苏北云梯关以东,潘季驯认为这里地近黄海,不需要修建河堤。而靳辅、陈潢则主张“治河者必先从下流治起,下流疏通,则上流自不饱涨”。因而也修建了18000丈束水攻沙的河堤。

但靳辅二人治河与潘季驯大有不同,除了也强调束水攻沙外,又十分重视人力的疏导作用。他们认为三年以内的新淤,比较疏松,河水容易冲刷,而五年以上的旧淤,已经板结,非靠人力浚挖不可。于是就开展人力浚挖,还总结出一套“川”字形的挖土法。方法是,在堵塞决口以前,在旧河床上的水道两侧三丈处,各开一条宽八丈深沟,加上水道,成为“川”字形。堵决口、挽正流后,三条水道很快便可将中间未挖的泥沙冲掉。“川”字形挖土法,可减轻挖土的工作量,挖出来的泥沙,又可用来加固堤防。在疏浚河口时,他们还创造了带水作业的刷沙机械,就是在船尾系铁扫帚,当船来回行驶时,可以翻起河底的泥沙,再利用流水的冲力,将泥沙送到深海中。这是我国利用机械治河的雏形。 (《中国水运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