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日报时间:2025-07-23
临猗县大嶷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镰刀 记者 刘亚 摄
镰刀的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代,那时人类便已开始使用镰刀来收割庄稼。最初,镰刀是由石头制成,被称为石镰,其设计灵感源于动物牙齿和骨骼,旨在增强其切割能力。随着时代的演变,新石器时代的石镰与木柄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农具。
商周时期,青铜镰刀逐渐出现,而战国时期,铁镰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在汉代以后基本定型,沿用至今。从最初的粗糙打制,到后来的精雕细琢,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
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农书》中写过这样一首诗:“利器从来不独工,镰为农具古今同。芟余禾稼连云远,除去荒芜卷地空。低控一钩长似月,轻挥尺刃捷如风。因时杀物皆天道,不尔何收岁杪功?”收割庄稼而“连云远”,斩除荒草则“卷地空”,镰刀能“收岁杪功”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土泥垒的大火炉,木制的手拉风箱,铁砧、手钳、大小铁锤……这是镰刀铁艺锻造的标配。
匠人们通常会选用优质的钢材,这种钢材具有硬度高、韧性好的特点,能够保证镰刀在使用过程中既锋利又耐用。
选好材料后,便进入锻造阶段。匠人将钢材加热至高温,使其变得柔软可塑,然后用大锤反复捶打,塑造出镰刀的大致形状。
匠人手持磨石,小心翼翼地对镰刀进行打磨,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瑕疵,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开刃是制作镰刀的核心步骤,匠人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刀刃磨得薄而锋利,确保镰刀能够轻松地切割庄稼。
最后,还要为镰刀安装手柄。手柄的材质一般选用质地坚硬、手感舒适的木材,经过精心加工和打磨,与刀身完美结合,让使用者在操作时更加得心应手。(《甘肃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