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时间:2025-07-21
□杨民仆
河东池盐博物馆展出的蓑衣和斗笠 记者 刘亚 摄
蓑衣和斗笠,一般合称蓑笠。据黄强介绍,蓑笠在我国上古时期就出现了。《诗经》里就有人们穿蓑衣戴斗笠的记载,《诗经·小雅·无羊》里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何”即“荷”,意思是说:你到这青青草原来放牧,戴着斗笠,身披蓑衣,有时还背着充足的干粮饼。这是一首歌咏水丰草茂、牛羊成群的田园诗。
“蓑”最初用草编织而成,蓑草皮滑中空,用来制作蓑衣,雨水不易渗透,而且蓑草常见易得,平民百姓都能穿得起。“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成的帽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晴雨皆宜,防晒又防雨。
《国语·齐语》中也有“首戴茅蒲,身衣袯襫(bó shì),沾体涂足,以从事于田野”的记载,袯襫即蓑衣,如后世《幼学琼林》所言:“袯襫是农夫之雨具。”讲的是齐国农民雨天身穿防雨的蓑衣干农活。
蓑笠在诗词中多有出现。唐代张致和《渔歌子》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晚唐诗人郑谷《雪中偶题》亦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蓑衣与雨伞相比,不仅避雨效果好,而且可以腾出两只手干活。
(《新华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