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踢毽子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时间:2025-07-28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运动项目。据学者研究,踢毽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期,踢毽子属于“百戏”的一种。后来,毽子逐渐在民众间流行,成为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成书于唐代的《续高僧传》记载北魏时少林寺第一代高僧佛陀在洛阳城中游览时,看到一名十二岁的儿童在街市之中踢毽子,一次竟连踢了五百个。结合故事产生的年代进行分析,在街面看到踢毽子的儿童,说明隋唐之际踢毽子已经比较流行。

夏县介子推文化园踢毽子泥塑 记者 刘亚 摄

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门街井栏上,反踢蹀砣,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续高僧传·卷十六》)

宋代,踢毽子吸收了蹴鞠的一些技巧,花样和玩法更多。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

“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名色。”

与此同时,宋代也出现了专门卖毽子的店铺。明清时,踢毽子活动更加普遍,深受大众喜爱。

对于踢毽子这项运动本身,接住毽子只是最基础的一步,能踢出各式花样才能称得上厉害。清代文献记载了时人不少有趣的踢法,《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技》记载:“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手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

花式踢毽,需要调动全身多处部位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 (《国家人文历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