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的治水经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8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除此之外,古人还有哪些治水经验?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城市防洪

筑墙挖沟——堵与疏的合理应用

城市防洪在古代备受关注,《管子·乘马》对城市选址与防洪减灾有很好的论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也就是说,都城选址首先应避开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同时,建好城池后,还要“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管子·度地》)。因此,筑城墙成了古人防御洪水的重要方法。

安徽中部的寿县古城三面环水,从高空俯瞰宛如一座“水上之城”,为解决防洪问题,当地在筑城墙时花了不少心思。

寿县古城呈方形,城门四座,各门内都有瓮城一座,门洞内皆为砖石券顶结构。城墙用土夯筑,外侧砌砖,下为石基,高有8米多,顶宽6米。古城的西门和北门,内外门不在一条线上,内外门道呈90度直角,西门的外门向北,北门的外门向西。这种巧妙的设计,除了军事防御上的考虑,最重要作用就是防洪。如果洪水冲破外门进入瓮城,会因为这种设计转变为涡流,从而减小对内门的冲击力。

为了有效排泄城内积水,当时的人还在城墙根上挖了3个涵洞(现存2个)。这些涵洞由月坝和涵道构成。涵道位于城墙下约0.8米的地方,长约50米,两头分别连接城内城外,中间设有涵口。涵口之上筑有月坝,月坝与城墙等高,这样既能帮助排水,又能防止洪水倒灌。更了不起的是,这一水利工程沿用至今。

此外,开挖沟渠也是城市防洪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江西赣州有一套始建于宋代的高效排水系统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叫“福寿沟”。赣州古城依水而建,自唐代以来,洪涝连年不断。“福寿沟”在建造上采用明沟和暗渠结合的方式。明沟在地面,暗渠在地下。明沟与赣州城区的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等数十口池塘相连。遇到大雨时,这些池塘能够调节水流,减轻排水压力。池塘与明沟还可以种植水生植物或养鱼,为百姓增收。

防汛“神器”

埽工、植柳——取材自然固堤护岸

1.埽工。埽工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在护岸、堵口、截流、筑坝等工程中常用的水工建筑构件,用料包括柳梢、芦苇、秸秆和土、碎石等。

埽工技术起源较早,先秦时期就有类似的建筑,宋代已普遍应用在黄河治理工作中。我国不同时期建造埽工的材料和方法有所不同,最为成熟的是宋代的卷埽法。根据《宋史·河渠志》,我们为大家简单介绍埽和埽岸的建造方法:

选地。先选择一处宽平的堤面作为埽场。

铺料。沿地面密铺草绳,草绳上再铺芦苇一类的软料,在软料上面压一层掺有碎石的土,再将大竹索横贯其间。

卷捆。将逐层铺好的埽料卷好后捆起来,并用较粗的苇绳拴住两头,做成埽捆。

就位。将埽捆运到堤身薄弱的地方,将其推下河,并用小竹索系在堤岸的柱子上,又在埽上打进长木桩,直戳地下,把埽固定起来。

经过这几步,埽岸就建成了。

埽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就地取材,制作较快,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庞然大物,便于应急,而且柳梢、芦苇、秸秆等软料具有柔韧性,可以缓流留淤,所以常用于黄河等多泥沙河流的护岸、堵口等,在临时抢险及堵口截流中也特别有效。当然,埽工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体轻易浮,材料易腐朽,需要经常修理更换,维护费用高。现代黄河上的埽工已逐渐被土石工和混凝土工取代了。

2.植柳。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在河堤上种植柳树可以固堤护岸,防御洪水。《管子·度地》中记载:“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这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这种方法了。

隋代以后,河堤植柳开始广泛推广,《开河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大业中,开汴渠,两堤上栽垂柳。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植之。”到了宋代,河堤植柳更是被写入国家法律中。

明代,植柳防洪的方法更加成熟,甚至有人总结出“植柳六法”,这个人就是黄河治理专家刘天和。当时,黄河经常泛滥,嘉靖初年更为频繁,接连几位大臣治理无功。嘉靖十三年,刘天和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管理河道。运河要借黄河水源,但河道淤塞,漕运阻隔。刘天和深入调查发现,河南堤岸无一牢固。筑堤虽不是治水的理想方案,但当时还是要靠筑黄河北岸之堤,以保障漕运。那么,如何加固河堤呢?刘天和便借鉴历史,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的“植柳六法”。

 (《中国应急管理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