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同舟共进时间:2025-07-28
□毕星星
山西的西南角,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水面,叫伍姓湖。那是运城这个小盆地的一个淡水湖泊,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总面积4000多公顷,是一处罕见的大型湿地。山西这种半干旱地区,尤其缺水,地面上有一处淡水湖泊,简直是上天的赏赐。伍姓湖在中条山脚下,西濒黄河,江山胜景,是河东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伍姓湖的得名,在于远古年代,沿湖就住下了五姓人家——虞、姚、陈、胡、田。这五大姓,都是虞舜家族的后人。舜的帝业在此,后人又围湖聚居,在山水间生生不息。伍姓湖,于山光水色之外,无疑还有浓郁的历史氛围。《史记》中载,“舜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许多学者认为,伍姓湖就是当初的雷泽。舜帝在这里钓鱼,让出好的位置给别人。
伍姓湖有涑水河、姚暹渠水系入于湖。姚暹渠原名永丰渠,为什么叫姚暹渠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南北朝时期,积极开发蒲州,引水兴农。当时的邵国公宇文会为蒲州总管,保定二年六月,他委任元清为都水校尉,目的就是要借黄河水利之便,开发蒲州原本丰美的良田,以恢复和发展经济来增强军事所需。
元清将目光锁定在丰饶的河东盐池。汉、魏之际,国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由官府募民捞采,官运官销,把河东潞盐的生产、运销、税收完全执掌到中央政权手里,极大地增加了国库收入。当时河东运往陕西的盐道有四道,但路途遥远,费时费力,运费极高。元清上奏皇帝,建议从运城至伍姓湖开挖一条专司运盐的“永丰渠”,取永远丰裕之意,得到了批准。
北魏正始二年,自盐池至伍姓湖长达近百里的一条人工河开挖成功,俗称“运粮河”。自此,一船船的潞盐从运城启程,浩浩荡荡至伍姓湖,穿湖进入涑水河下游,入黄河,再入渭河,运行至灞桥码头,卸船后直接运往西安及陕西各地,大大缩短了里程,减少车马脚力,为国家节约了资金。到了隋朝大业年间,渠隧废绝,都水监姚暹修埝峻渠,泄洪引水,后人为纪念他的治水功绩,将永丰渠更名为“姚暹渠”,只是昔日浩浩荡荡的运盐、运粮船队再也见不到了。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清代《永济县志·伍姓湖》记载:湖旁昔多楼台,居人环绕,每夏荷花尽发,灿若霞锦,杂以绿萍红蓼,渔人罟师,水凫沙鹭疑乃间作,飞浴相翔,致为胜观。”可知伍姓湖早在前朝古代,就是游赏的好去处。前人游湖,徜徉于自然风光,同时也不废吟咏,诗文旷代流传。
(《同舟共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