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公益小课堂,更多文化味儿!

——看运城孩子的暑期新体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8

盛夏7月,知了嘶鸣。而在我市的各个社区和文化阵地,一间间“文化小课堂”悄然升温,成了孩子们假期中最热闹的地方。剪纸、书法、美术、非遗体验、风铃手工、环保研学、红色观影……从课堂到社区,从非遗小院到环保基地,一堂堂暑期文化公益课,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艺术梦想,也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下文化培养与创造的种子。

艺术课堂家门口开讲

7月22日,运城市文化馆精心策划的暑期免费公益课堂正式在四季绿城社区启动。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课程将持续4周,面向该社区6岁至14岁青少年,零门槛、零收费、零距离地送上剪纸、书法、美术三大艺术课程。剪纸课堂上,孩子们跟随老师从对折、裁剪等基础动作学起,通过直观演示与生动讲解,体验河东剪纸的独特魅力。从一张张彩纸中,剪出花、鸟、鱼与星星图案,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激发了想象力和民族文化认同。

书法课中,孩子们手握毛笔,沉静专注地一笔一画写字。老师从笔画结构到书写节奏耐心指导,孩子们在墨香中感受到汉字的韵律美,也在临摹中习得沉稳与专注,感知书法背后的文化底蕴。

美术课堂则是一场色彩的盛宴。老师鼓励孩子们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用画笔描绘内心世界。绘画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也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发现美好的方式。

这些“精华版”的公益课堂由非遗传承人、书法青年艺术家、少儿美术教师共同组成团队,为孩子们带来真正专业的艺术启蒙。课程将艺术学习与假期陪伴有机融合,让孩子们在炎炎夏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凉亭。

沉浸体验各类“玩中学”

除了社区课堂,运城还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课堂,让孩子们在“看、听、做”中感知文化、动手实践、亲子共学。

7月上旬,盐湖区惠芳剪纸传习基地迎来了首期非遗小院亲子文化体验开放日。剪纸展示区里,红色记忆、历史人物、自然万象等作品琳琅满目,技艺精湛、富有张力。孩子们目不转睛地观赏,首次近距离接触到了这一传统艺术的多样表达。

课堂上,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惠芳老师通过图文和视频,带领孩子们了解剪纸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随后,她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团花、五角星等基础图形。孩子们拿起剪刀和纸张,尝试着一点点完成自己的第一幅作品。

“我学会了剪五角星,虽然一开始不太会,但坚持下来就成功了!”学生郭纯希自豪地说。

李惠芳表示,希望未来能将非遗小院的开放日常态化,为更多家庭提供了解、体验、传承剪纸文化的机会。得知此事,学生家长李从容高兴地表示,这样的文化体验不仅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样激发不少像她一样的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化课堂也要“走出去”

在中心城区的各个社区,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将课堂延伸至户外、影院、环保场馆等多个场景,打破单一学习模式,让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立体、更有深度。

在盐湖区党群服务中心,暑假爱心托管班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特色亮点,通过爱国主题观影、党员讲革命故事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同时,课程中还融入项目式研学实践。7月18日,托管班组织孩子们走进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参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科普馆、建筑垃圾处理厂等场所。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孩子们听讲解、做记录、现场提问,收获了一场生动的环保教育课。

黄金水岸社区则以“风铃DIY”活动为主题,在亲子互动中增添文化体验。7月17日,30多组家庭在社区志愿者的引导下,共同完成风铃设计与装饰。一个个五彩缤纷的风铃随风而动,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奏响了亲情的美好旋律。

禹都花园社区的文化手工活动也精彩纷呈。该社区举办“童心绘廉扇 清风伴成长”手绘团扇体验活动。孩子们在社区志愿者指导下绘制团扇图案,同时了解团扇文化的来历与美学内涵。一个个童趣盎然、别具匠心的团扇作品跃然扇面,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文化小扇”。

此外,该社区还组织青少年观看红色电影、参加“非遗脸谱拨浪鼓”DIY、体验“小小宇航员”科普模型制作等活动,全面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与文化感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