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8
站在万荣县庙前村的黄汾交汇处,对面陕西韩城轮廓清晰可见,远处吕梁山脉连绵如浪。
庙前古渡,这个曾见证过“秦晋之好”的古老渡口,如今虽已沉没于黄汾的滚滚洪流中,却依然在黄河奔流的涛声里,诉说着文明的碰撞与历史的抉择。
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登岸的庙前古渡口早已不复存在,飞虹横架东西,禹门口铁路和高速公路黄河大桥,使天堑变通途。但留于此处的红色足迹,却永远镌刻在当地群众的记忆中。
“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八十八年前的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三万多人,在高亢激昂的《救亡进行曲》中,先后从陕西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在庙前渡口上岸,途经荣河县城,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庙前古渡,看到了将军们的风采,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威力,也看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40余天时间,400余条船上,千余名船工手摇木桨,在黄河两岸穿梭往返,为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摆渡。这成为黄河航运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惊世之举。
庙前渡口原属荣河县宝鼎镇,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当时选在此登陆,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与阎锡山建立统一战线,而荣河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晋南大粮仓,为八路军东渡山西、北上抗日打开了通道。二是庙前渡口与隔河相望的陕西芝川渡口之间河道宽阔,水流平缓,地势平坦,有利于大部队顺利登岸。
庙前村是当年船工最集中的村,也是八路军上岸的必经之地。东渡黄河必须有大批船只,由于国民党中央军和阎锡山当局对沿河船只的破坏,原有的3000多只船仅剩百余。八路军先遣部队深入船工家里、田间,一边帮他们干活,一边开展宣传动员,并强调部队渡河一会保证船工们的安全,二会听从船工们的指挥,关心船工的生活,让大家吃好、休息好。几天时间,就有1000余船工、400多大小船只加入运送八路军渡河的船队中。
1937年8月30日,八路军先头部队一一五师和骑兵营率先东渡黄河。此时正值阴雨连绵的秋季,一向平静的河面巨浪翻滚。艄公们站在船尾目向前方,双手紧握方向舵,一声吆喝,两边船工众声接应,随指令奋力摇桨。虽然河面只有10华里宽,但船是从西北朝东南斜行,风吹雨打浪阻,一次渡河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渡河的日子里,船工们在八路军抗日激情的鼓舞下,起早贪黑,换班吃饭,人停船不停,确保了部队安全、有序、按时渡过黄河。
9月15日,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人员冒雨渡河,任弼时、左权、邓小平等首长同船而行。
八路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官兵平等、爱民亲民的作风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印象,部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军民情深的故事数不胜数。住在老乡家里的八路军战士,一进院门就扫院、担水、做饭,与老乡拉家常……有位叫贾存宝的艄公,一次在运送八路军渡河后,有战士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刻着“胜利红旗插遍全国,和平之声弥闻欧亚”的竹笛送给了他。至今,这把竹笛还保存在其孙子手中,也一定会代代相传。当地群众积极支持八路军,为部队提供了物资和人力上的帮助,更有不少热血青年由是跟随部队参军抗日。据万荣县党史记载,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离开万荣境内时,已增员近千人。
部队上岸后,从后土祠秋风楼下的张仪古道经周王、上朝等村庄,到达荣河县城。他们短暂休整后,继续北上,奔赴抗日前线,相继开展了平型关大捷、血战雁门关、奇袭阳明堡等著名战役,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庙前古渡隐退在岁月的深处,如黄河大合唱的一个休止符,将历史与现实轻轻隔开,又让文明的脉络在此悄然延续。万荣千余名艄公手摇木桨、划动四百船只,航渡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的空前壮观画面,将永远留在八路军指战员的脑海里,永远留在万荣人民的记忆中,经历岁月的淘洗,继续奔涌着向前的力量!
(屈吉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